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1、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3、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的立方成正比,即:6、地球圈层结构表7、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补充30页图2-11)8、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C)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

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

②气压;③湿度:a、相对湿度(f)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B、露点(T d)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其单位与气温代问一致。

水汽越多,露点越高,露点常常比气温低。

④降水量;⑤风;⑥云量;⑦大气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m或km。

9、大气圈的层结(41页图3-1)10、太阳能辐射三定律:①基尔霍夫定律;②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③维恩定律。

(要背内容吗?)11、温室气体(*):大气层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够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12、天然污染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风尘;沼泽地区;海洋飞沫。

人为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源——点源;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源;交通运输排放源——线源;农业污染源——面源。

13、大气污染种类: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汽和各种颗粒物。

SO2、CO、NxOy、CxHy 和颗粒物。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与大气中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或者在太阳辐射参与下所进行的光化学反应而与一次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组成和性状可分为:颗粒物(灰尘、烟尘和烟雾;云雾和雾滴)、硫氧化物(SO2、SO3)、氮氧化物、含碳化合物。

14、臭氧层耗损机制及过程(记公式,书71页自己整理)15、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99.63℃。

水有最大的比热,0-4℃范围内,水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16、地球环境中水分循环过程包括蒸散、传送、凝结、降水、径流5个主要环节。

(书84页图4-3)17、流域的概念:流域是指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18、湖泊的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怎样产生的?(自然富营养化见书93页)人为富营养化: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注入湖泊。

后果?防治?定期人工清淤。

19、厄尔尼诺现象怎样产生的?特征?特征:通常在迟到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由于盛行于海岸平行的偏南风,表层水在风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产生离岸流动,为了保持水体平衡,于是深层较冷的海水便涌上来补偿。

但在有些年份的圣诞节期间,中美洲沿岸有一股暖水流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向南流动,代替了那里原来的冷水,沿岸上升流也随之减弱或消失,从而影响了那里的海洋动物区系和鱼类,使秘鲁渔场大幅度减产,通常干旱少雨的南美洲西部地区连降大雨,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20、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对地表水循环的大气条件影响;对地表水量进行人为再分配;对水体的人为污染;超采地下水资源;人类活动引起的湿地退化;水环境净化与修复技术。

21、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规律:①地壳中元素分布具有明显不均匀性;②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元素丰度有大致的下降次序,惰性元素发生亏损;③与整个地球和太阳系中元素丰度对比,地球和地壳明显贫H、He、Ne和N等元素;而同整个地球相比,地壳中明显贫Fe和Mg而富Al、K和Na;④偶数规则,地壳中偶数元素的丰度比奇数元素丰度高,而且对某个具体偶数元素来说,其丰度总是高于与它相邻的奇数元素;⑤四倍规则和壳层规则,当把某一元素或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除以4时,可以分成4n、4n+1、4n+2、4n+3四种类型,其中4n型元素的质量占地壳总量最多,4n+3型次之,而4n+1型和4n+2型元素总共占地壳总量的很少一部分,它们多属于稀有和贵金属元素及其同位素。

22、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变质岩(黏土岩、粉砂岩、板岩、千枚岩、片麻岩)23、土壤刨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木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刨面。

其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一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是土壤刨面的基本组成单元。

24、土壤自净能力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物理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25、土壤化学元素组成:太阳元素(H,He)、亲气元素(B,C,N,O,F,Cl,Br,I)、亲石元素(Si,Al,Mg,Ca,Na,K,Ti)、亲铁元素(Fe,Mn,Co,Cr,Ni)、亲铜元素(Cu,Pb,S,P,Zn,Ag,As,Cd,Se,Hg)5组。

26、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减低1K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Cg表示,单位J/(kg·K);土壤容积热容量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的温度每升高或减低1K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Cv表示,单位J/(m3·K)。

27、土壤热传导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K、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k表示,单位J/(m·s·K)或W/(m·K)。

28、土壤理化特性:①土壤颗粒密度:单位体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常用ρp表示,单位g/cm3。

②土壤体积密度:(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常用ρb表示,单位g/cm3。

③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所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29、将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

30、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共6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

(书223表6-11)31、土壤功能:土壤的持续性生产能力(即以土壤肥力为标志的土壤生产力功能)、土壤的环境功能(土壤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与缓冲能力,土壤圈作为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和提高大气、水体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能力,以及对全球变化的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如对地球表层系统中水分和热量平衡、温室气体的吸收与排放的调节能力,对水圈的全球水分循环及水质的影响,对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土壤的健康(指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能力)、土壤的生态功能(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32、地球生物的五界分类系统(主要看它们之间差别)33、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结构(书上259页图7-6)34、生态系统规则: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3大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信息网。

35、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

36、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方面?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7、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示意图(书322页图9-1)38、自然资源特性:稀缺性、系统性、时空差异性、多用性、共轭性。

39、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引起那些问题?)①优质农用地的流转②能源的低效使用与交通拥挤问题③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问题④水资源的分配问题⑤开放空间-生态系统失调与环境风险增加的问题⑥“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40、自然灾害概念: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收到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41、自然灾害类型:①天文灾害:超新星爆发、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爆、宇宙射线等。

②地质灾害:火山爆发、地震、岩崩、雪崩、滑坡、泥石流、地面下沉等。

③气象水文灾害:旱灾、水灾、风灾、沙尘暴、雪灾、雹灾、寒潮、霜冻、低温、陆龙卷风及气候异常等。

④海洋灾害:台风、海啸、海风暴潮、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厄尔尼诺、赤潮等。

⑤土壤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农业病虫害、沙漠化、盐化、物种灭绝、地方病、外来物种侵入。

⑥环境灾害:烟雾事件、酸雨、噪声、环境污染等。

42、自然灾害特征:危害性和并发性;意外性和紧急性;区域性和延滞性;周期性和群发性;复杂性和多因性。

43、火山灾害研究中,一般将火山划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

死火山是指保留着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上至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休眠火山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活动但现今一直处于“休眠”状态者;活火山是现在还在活动或有明显活动迹象的火山。

活火山是最危险的火山类型。

44、地震效应是指地震所产生直接或间接快速颤动的后果,它既反映了地震的强度,也是地震破坏方式的体现。

4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

各级地震释放的能量46、①构造地震:由地壳的机械运动使刚性岩块发生突然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②火山地震:与火山喷发有明显成因联系的地震。

③陷落地震:在岩溶发育地区,由于溶洞顶部岩石崩塌而引起的地震。

④诱发地震:在某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局部地区的地应力强度达到临界状态,进而造成岩层或土体失稳而导致的地震。

47、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①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地震最多的地区,集中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

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全球15%,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

③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地震带:地震少,很少超过里氏6级。

④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地震多集中于板块内部的活动断层带及附近地区,浅源地震为主,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一个活动带。

48、泥石流三个前提:顺坡堆积的大量碎屑物质;在瞬间集聚的超量水源;山高谷深的地貌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