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生群体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势虽己衰颓不堪,但清政府虚 骄自大பைடு நூலகம்心态犹存未亡,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留学生的派遣虽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留学生回 国以后,只被当作一般的技术工匠使用,甚至难以加入士 大夫的行列。 • 向国人译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而影响了几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严复就曾三次去考进士皆名落孙山,让人啼 笑皆非。
• 传统科举取士,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留学生数理化, 没有功名,难得重用,社会地位也不高。 • 留学生渐成潮流,知识结构新颖,思想活跃,热情高, 创新意识强,是难得的宝贵人才。 • “茅塞顿开”——留学生归国考试 • 奖给进士、举人,但是要加学科,如学文科的,称文科 进士;学法学的称法学举人;商科有商科进士等。当时还 有留学生在外国学习牙科,后来授予牙科进士,任知县 职,在当时传为笑话。
• 群体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新兴社会群体的产 生, 就是社会变迁的具体反映。 • 虽然社会变迁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但相比较而言, 其 中较为直接和重要的一项内容乃是新兴社会群体的形成, 而且随之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更为深远。 • 新兴社会群体形成之后, 反过来对社会变迁的进一步发展 又会产生更为突出的作用与影响。 • 例如:在近代中国,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新兴的工商 业资本家群体得以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为一个在社会生活 各个领域中都相当活跃的资产阶级, 进而引发了近代中国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系列新的社会变革, 也使中 国近代化的发展更为迅速。
“离开留学生群体,中国近 百年历史不成为历史。”
• 这就反映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思想,同时说明当时的社 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巨变。从前士农工商这种比较简单的社会结 构,正在向复杂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官本位正在一点点地变化, 传统科举取士的“士”正在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专业知识 的知识分子。 • 自近代以来,中国每一历史时期留学生的派出与回归,无一不 与中国救亡图强、变革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然而, 虽然每一历史时期中国留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但 历代留学生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⑤ 留法勤工俭学,李石曾、蔡元培,振兴科技,“勤以 做工,俭以求学”,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 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童第周、徐悲鸿。 • ⑥ 20年代留苏,十月革命,1919第三国际,莫斯科东方 大学,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 • ⑦ 1927—1937,国民政府迁至南京后 • ⑧ 1938—1948赴欧美留学生,抗战期间,人数锐减,抗 战胜利后,和平建设和工业化进程需要,激励留学
• 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留学生社会地位和作用 大幅度提升的时期。民国时期,孙中山非常重视留学生, 他的南京临时政府部长和次长当中,80%是留学生。从民 国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是归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影 响最大的时期,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到传播马克思主 义,领导中国革命,从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到 移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乃至推进整个中国的早 期现代化,他们都发挥出同时期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比拟 的能量。
• ① 120名12—15岁的留美幼童,1872—1875分四批而行; 容闳荐,曾李奏准,败终。 • ② 1877(光绪初年),赴欧海军留学生,严复, 《原富》,《天演论》。 • ③ 20世纪初留日潮,(1894—1898—1900),张之洞, 《劝学篇》,1905同盟会。 • ④庚款留学生,1907明恩溥,1911清华,“自助学者”, 钱学森(航空)、梁思成(建筑),奠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 事业。
背景:落后就要挨打
近代留学史:五段八代
留学与社会变迁
•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 三次学习:机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君主立宪,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至1870年,少数人,多出民间,容闳、 黄宽等人随传教士赴美留学,开启了我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 第二阶段:1871年至1889年,容闳主推,120名幼童先后赴 美;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学习西 方技艺,代表人物詹天佑、伍廷芳等人。 • 第三阶段: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近 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日本。鲁迅、郭沫若都是 当时的留日学者。 • 第四阶段:1912年至1927年,几次留学浪潮,庚款留美学生 逐年派往美国,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革命留 苏浪潮也盛极一时,其中,有先留日后赴法勤工俭学的周 恩来、邓小平,有赴德求学的朱德等人。 • 第五阶段:1927年至1949年,偏重于理、工、医、农等专业, 并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由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留 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留学教育政策缺乏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