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学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班级: 2010级研究生班学生姓名:庞媛学号: 1201000830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摘要: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并随着变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派遣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
虽然是中途而废,但是清政府的这一壮举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留学生以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特有的才能, 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促进中国近代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历史影响19世纪40年代,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打开了。
清政府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严酷事实,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些务实开明的封疆大吏也逐渐对当前的形势和西方列强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从19世纪60 年代起掀起了一场以“求富”、“求强”为主要内容,以“中华两用”为主要纲领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闭关自守的封建制度和落后守旧的社会风气。
洋务派在发展洋务运动时深感急需具有一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传统旧教育却难以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因而洋务教育应运而生。
所谓洋务教育,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个方面。
特别是在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冲破樊篱不可阻挡地流入中国的时候,洋务派深感科技人才的缺乏。
一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考虑派遣留学生,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最早提倡留学教育的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
容闳自幼受西方教育,抱有借西方文明以改良东方文化的理想。
他曾于1860年会见太平天国王洪仁上陈七事,其中特别重视学校教育。
但未被采纳。
1867 年,容闳又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得到赞许。
后又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并由曾国藩等四大臣联衔奏,1871 年冬奉旨照准。
这时的洋务派认为“选募学生肄业西学、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之本”,并把选送学生出洋学习,看成是“当务之急”。
这里所谓肄业西学,就是到国外留学。
另外,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于了解列强和御侮图强的愿望,于1866 年奏派斌椿率员出洋“游历”。
次年又派志刚等赴各国考察。
这些出洋考察的官员真切感受到西方的文化教育,也极力主张“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
在近代大教育家容闳的努力下,加上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外交条件已经具备:1868 年,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确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亦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①从而为中美两国互派留学生提供了条约依据。
当美国公使1871 年春路过天津时,李鸿章同他商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一事,希望他转达本国,美国公使欣然答应。
于是清政府于1872 年8 月派遣第一批幼童詹天佑、容尚谦等30人乘船远渡重洋赴美“远适肄业”。
这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教育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94名留学生回国后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在铁路部门工作的16人,有5人是铁路局长;从事矿务的10人;从事外交和行政的有21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12人,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海军者20人,海军将领14人;从事教育、新闻和法律工作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电报工作者17人,其中3人任过电信局长;从事商业者7人;从医者3 人②。
其中詹天佑和唐绍仪是代表人物。
詹天佑1894年设计、施工、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化桥梁———滦河大桥,当时在英、德、日等国工程师施工多次失败的情况下,詹天佑独立地完成了设计和施工任务,填补了我国历史的一项空白;他还修建了京张铁路,施工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修建经费较之外国人修建预算节约了白银28万两。
唐绍仪曾任内阁总理大臣,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英国殖民者1903年与达赖、班禅签订了《拉萨条约》,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唐绍仪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与英国谈判,他据理力争并且巧妙地利用英国内阁更迭之机,迫使英国政府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完全的领土主权”,挫败了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
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在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中维护了祖国的利益。
此外,晚清留美生在医学、职业教育、矿冶、农林、机械制造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金雅妹、柯金英、石美玉、康爱德等留学回国后,一边行医,一边创办医院,设立医科和护士学校,培养新式医学人才,推动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刘瑞恒,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和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创建者之一。
费起鹤回国后在北京创办育才学校,他任校长20余年,为社会培育财会、英语、商业管理和统计等方面专门人才,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家和先驱者之一。
王宠佑回国后致力于采矿冶金事业,是我国近代第一批矿冶专家,锑矿开发第一人。
他撰写了第一部锑矿专著,为我国近代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凌道扬1912年毕业于美国麻省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旋即入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继续深造,于1914年获得林学硕士学位并归国。
回国后,他先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与韩安等人提出设立“植树节”的建议并被政府采纳。
他是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林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郑之蕃是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从事近代数学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1907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立志学习数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共修了18门数学课程。
从1920年开始,他一直在清华大学主持数学教学工作,终身以此为业,培养了周培源等一批优秀学生。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王宠惠主持起草了第一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刑法典》,被褒称为“近代法政精英第一人”,是中国近代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再者,晚清留美生回国后,在民国初年投身政界任政府要员,不少人从事外交、法律、银行等职,其中,顾维钧就成为民国时期叱咤风云、蜚声国际的外交家。
颜惠庆、王宠惠、王正廷、孔祥熙、伍朝枢、刁敏谦、施肇基、陈锦涛等,都是民国时期在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第二,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
自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根据《中国科学家辞典·现代卷》记载,在869名科学家中,1949年之前有留学经历的626人,占总数的72 %,他们有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有的是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学术带头人。
当时,留学生把高校作为他们传播科学的主阵地,把西方的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说人文科学方面的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等) 移植到国内来。
他们在大学里设置专系,开设课程,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团体,使新兴学科很快在中国生根发芽。
同时,他们介绍和引进西方现代的教育思想,谋划建立新的教育制度,例如五四后的“六三三四学制”则取法于美国,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教育活动,如平民教育运动、职业教育运动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也都与留学生有关。
其次,他们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头人。
晚清留美生回国后,大多数首选高校任教。
晚清留美生里担任大学校长的有: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1913) ,北洋大学校长赵天( 1914-1920) 、冯熙运(1920 - 1924) ,游美学务处总办、清华学堂监督(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周自齐(1911) ,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 1911) ,清华大学校长周诒( 1913) 、张煜全(1918 - 1920) 、曹云祥(1926) 、温应星(1928) ,北洋工学院院长蔡远泽(1930 - 1932)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923) ,北大第一任教务长、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1949) 。
他们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实际上也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第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为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知名人士在写给清总督衙门的信中曾这样评价:“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
以故于各种学科之进步,成绩极佳。
即文学、品行、技术,以及平日与美人往来一切之交际,亦咸能令人满意无间言。
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
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
”“, 学生既有此良好之行为,遂亦收良好之效果。
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于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失。
而美国国人对华之感情, 已日趋欢洽之地位。
”③142这种评价应当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也正是幼童们早期给美国人民留下的这种美好印象,为中美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晚清的留学生充当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历来的研究普遍认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锋多在留日学生中。
根据考察,晚清留美生较之留日生参与反清革命的人数较少,但他们绝非革命的旁观者,相反他们大多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
华侨子女自幼赴美,从中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随之萌芽。
作为民主革命领袖的孙中山本身就是在美国接受了最初的思想启蒙。
美国5年的中学教育对他的青年成长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回忆说:“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下,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
当时所怀,必一若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
”④其后,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时间奔走于海外。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拒后,从上海到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第五,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军事科技的贡献。
多达50名留美幼童曾直接或间接参加过中国海军的学习或工作。
在列强进逼的近代中国大批留美幼童的加人, 无疑为中国海军的科技现代化注人一股新鲜血液。
从加人中国海军事业的留美幼童后来的工作简历看, 他们中多数人都曾贡献卓著, 甚至为国捐躯。
在1884年的中法海战中, 共有六位留美幼童在中国军舰任军官, 四人壮烈牺牲, 其中三人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过。
据1884年9月2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 中国官兵均甚出力, 其中尤为出力者, 则系杨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