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动作发展

幼儿动作发展


(三)手和手臂
1、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过程 3个月前,手指虽有时也会伸展,但基本是攥紧拳头,或随同手 臂和脚一起乱伸乱动,只能作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 3个月起,开始有一种不随意的抚摸动作。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 或被褥,抚摸着抱他的母亲或其他偶然碰到的东西,也 抚摸着自己的小手。 3~4个月后用拇指和另外 4指对立的动作抓握物体 4~6个月后,有开始随意的抓握动作。为了抓握物体,除了需 要把抓握的对象从周围其他事物中区分反射动作 1、原始反射 2、生存反射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 三、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四、婴儿动作发展的影响因素 五、爬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六、感统失调

一、新生儿的反射动作
(一)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Babinski reflex):当 脚底被搔痒,脚指会 向外张开。此反射动 作通常会在八个月大 到一岁之间渐渐消失, 倘若婴儿一岁之后尚 未消失,可能是神经 系统发展有问题。
手眼的协调和五指的分化。
6~7个月时能伸臂拿取东西
抓握反射
7个月后开始摆弄抓到的物体;能同时玩两个或两个以
不会抓
上的物体。这时婴儿能把小东西放在大盒子
里,把木棍插在物体的洞中,把一只手里的东 西传递到另 一只手。 不用拇指抓 8~10个月用同样的动作拾取物体。 抓握时用拇指 握不紧
1岁时没有臂的胡乱动作而能拾起小的东西。
•游泳反射 (swimming reflex): 当婴儿浮在水中会 呈现像游泳般的手 脚动作,并且会摒 住呼吸以保持浮力。 此反射动作约在4-6 个月后消失。

抓握反射(palmar grasping reflex): 当有物体放在婴儿的 手掌时,婴儿会紧抓 住物体。此反射大约 在3-4个月消失,并 以自发性的抓握来替 代。
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自由性原则 (三)成熟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爬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爬行对婴儿身体发育的作用 观察婴儿爬行的姿势,就会发现爬行是一种极不 简单的动作。婴儿爬行时,头部抬起,胸腹高挺, 全身重量依靠四肢来支撑,左右上肢和下肢轮换 向前移动。这时,婴儿的全身肌肉得到了锻炼, 促使腿、手臂、腹部和颈部肌肉的发育。在爬行 中还能消耗热量,减少皮脂积聚,加速身体的新 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3、五指活动的分化:
儿童最初的及物动作,通常不是手指的动作,而是整个
手掌一把抓,到5—6个月左右,大拇指才逐渐和其他四指相
对起来,这是向真正人类的手的动作发展的第一步。因为这 样,人才能按照对象的特点去拿它,手才能灵活运动,才能 使用和创造工具,才能随心所欲地拿到较为细小的东西。 在这一时期,婴儿典型的动作是抓了东西放到嘴里,抓 起来又放下或扔掉,抓在手里敲打等。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发育的自然历程被人为的破坏!
(1) 早产或剖腹产; (2) 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 足; (3) 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4) 缺少同伴群体; (5) 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6) 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7) 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 玩具。
感统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头-颈-肩-腰-腿 2.近--远原则(由中心到边缘) 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部位,动作 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头和 躯干——臂和腿——手指和脚趾。 3.粗细原则 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 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 细动作。
(二)生存反射
∆ 眨眼反射(eye-blink reflex):保护眼睛当光线过强或 有异物的时候。 ∆ 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保护眼睛避免强光,瞳 孔收缩,并且帮助眼睛在黑暗之下适应。
∆ 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会在几个星期后消失,并 以自发性的转动头部来替代。 ∆ 吞咽反射(swallowing reflex)
拇指与4指协调抓握
2、眼、手动作协调:
儿童三个月眼手不协调
四至五个月时看到东西就想伸手去抓抓摸摸,当然不一定抓 得住拿得稳,因为这时婴儿对空间位置的辨别力尚差、距离知觉 还不够精确。经过不断练习,同时由于“坐”的姿势的发展,使 视线容易和手接触,手、眼就开始协调起来。
到5—6个月时,由于手眼的协调,看到物体就能准确地抓住 的成功率达到20%左右。 到八个月时成功率达到100%。
缺乏爬行带来的危害

缺乏爬行经历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 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 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 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 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 社会交往能力。
六、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眼、耳、鼻、 皮肤等)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等)组织加工、综合处理的过程。只有经过感觉的统 合,人类才能完成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 记忆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 力等)。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 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官,透过中枢神 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称为 感觉学习。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 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 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
∆吸吮反射 (sucking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 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 ∆ 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 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 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强直性颈反射
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 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 伸出与与头转向一致的那 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 ∆ 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 出击剑者的姿势。这个反 射越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 失。
感统失调的分类
1、视觉统合失调 症状:漏字窜行;翻错页码;计算粗心;抄错 题目;忘记进退位;笔画过轻过重;字的大小不 一;偏旁部首颠倒 2、听觉统和失调 症状: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拉四, 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3、平衡统合失调 观测不好距离,方向感不好,易迷路和走失
4、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敏感:喜欢固着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 喜欢保持原样和有重复语言,重复动作;排斥新 的学习;过分依恋父母;易产生分离焦虑;不喜 欢他人触摸。 触觉迟钝:反应慢,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缺 少自我意识,学习积极性低下 5、本体统合失调 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系鞋带,使筷子等相比 其他同学落后,音乐活动中发音不准,走调或五 音不全
爬行对婴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爬行还会使婴儿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变化。在爬行 的过程中,由于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婴儿能主 动接触周围较多的事物,这样不仅促进了他们感 知觉的发展,也增强了他们脑、眼、耳、手、脚 的协调能力。由于婴儿认识范围扩大了,与人交 往机会也增多了,从而促进了语言的迅速发展。

爬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婴幼儿早期认知发展来自于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动作发 展不成熟,早期的认知发展是基于感知觉能力的。婴儿学 会爬行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对眼、手、脚、 耳、皮肤等感官刺激,促进大脑及神经纤维间的畅通联系。 婴儿通过爬行获得了自由移动的能力,并获得大量经验信 息,这些信息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儿童的认 知能力。可以说,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 感知觉的发展,影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莫洛反射(Moro reflex): 当有巨大的声音或是突 然变换婴儿头部的姿势、 位置时,婴儿会迅速将 手臂向外张开,然后会 弓着背向前抱住。这种 弓着背及手臂张开的动 作会在4-6个月时消失, 倘若婴儿没有正常的 Moro reflex,则可能有 神经系统发展的问题。
•踏步反射 (stepping reflex): 让婴儿抓着你的手 站起来,婴儿的脚 会自然地往前踏步。
1、为幼儿创设多种室内活动场所,提供给 儿童丰富多彩的感觉信息 2、给幼儿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从自选活 动过渡到规定动作,调动他们活动训练的 积极性 3、设置多种翻转活动 4、适应幼儿游戏特点

幼儿感统训练的器材

重力不安全感调节
三、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一)头部 (二)躯干部
1、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过程
(三)手和手臂
(四)腿部
2、眼手协调动作
3、五指分化活动
(一)头部动作



眼肌控制发生于出生初期。 生后12小时就出现眼睛注视移动中的成串东西的“眼球震 动”运动; 3、4周出现眼睛逐物运动; 2、3个月有水平方向的眼睛运动; 3、4个月有垂直方向的眼睛运动; 圆周式的眼睛运动出现在几个月后。 微笑 生后1个月可见由触觉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微笑; 那种由他人的微笑所引出的社会微笑须在第3、4个月开 始。 抬头 第1个月能在俯卧时稍稍抬头; 到5个月才能在仰卧时抬头; 4~6个月能在坐立时保持头部直立。
(四)腿部动作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成熟是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全世界各 民族儿童,不论其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社会地 位如何,动作发展基本上都按同样的顺序达到成 熟。 长期的动作训练可以加速某些动作的发展。 不同的抚养方式可以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
(二)躯干部动作 ▪翻身
生后2个月能左右转动身体,由侧卧转为仰卧,满4个月时 能由仰卧转为侧卧,到6个月时可完全翻转。 ▪坐 4个月时能抱着坐下;5个月时若有靠背就能直立背部;7个 月时没有靠背可自己坐一会儿;9个月时能单独坐直10分钟 或更长一些时间。 ▪大小便控制 婴儿需要神经系统分化到相当程度才能实现大小便控制。 通常须满6个月后才能学习控制大便,到15~16个月后能 控制小便,而真正能控制大便是在2岁,控制小便是在4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