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导入语和讲授语
——导入语
1、标点的用法导入语
故事导入: 从前, 一个豪绅请了一个家庭教师, 教师知道豪绅很吝啬, 就
对他说: “我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豪绅很高兴, 让他立字据, 教师写道: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豪绅一看很高兴, 天天让老师吃萝卜青菜。
老师生气了, 对豪绅说: “我不爱吃萝卜, 你为什么天天给我吃? 立的字据怎么反悔了呢? ”教师把字据拿来读给豪绅听, 听后, 豪绅目瞪口呆, 有苦难言。
原来, 他的理解和教师不一样, 大家想一想, 教师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 无鱼, 肉也可; 无鸡, 鸭也可; 青菜萝卜万不可, 少不得工钱。
学生们情趣高涨, 认识到了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意义, 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内容,
这时候也充满了乐趣。
)
优点:以故事开头,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故事本身与标点的有重大关系,让同学们在思考的时候,又能明白标点的重要性,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内容, 这时候也充满了乐趣。
2、《鸿门宴》一文的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
’这首《垓下歌》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有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优点: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
——讲授语
《再别康桥》(节选)中悄悄与轻轻
师:现在我们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的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行为。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
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
师:“悄悄”·更轻。
好,除了这一个。
还有不同。
“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
(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
——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
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
生: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眷念以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想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好的,请坐。
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
你们认为,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发言,哪~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
可否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刚才好像有同学说: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这样的吗?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徐志摩是从无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
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
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
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
师:好。
说得非常好。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不需要带走。
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
生: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这样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
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
生:跟一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
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
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
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
生: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
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暂时的离别并不代表永远分离。
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好,请坐。
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
(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
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
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
第一节说是跟云彩。
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
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
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
而这
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
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
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中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
优点: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又注意与现实情感联系,注重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老师的又能很好的将同学的见解与自己的结合,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且老师的适当名言引用,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能给同学们拓展,引起他们的兴趣。
特别是教师最后的归纳语,层次清晰,角度多样,同时又巧妙地将做作者与他的生平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的升华了感情。
我在讲授语中遇到的问题:
1、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且常常用词不准确。
如我讲《伤仲永》仲永从天才变成庸才的原因的时候,在分析邑人时,直接将文章的邑人以钱乞之,就得出了邑人的追捧的结论,从思维的严密上讲,缺乏有利的事实依据。
而且在分析仲永的原因是用的词语“可能”,这中用词模糊是不负责任的讲授也是错的。
2、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如我讲《伤仲永》见闻结合,先扬后抑等写作手法时,只是将问题一一的陈列出来,并考虑其中的逻辑,显得问题的提出很突兀。
3、归纳不够精炼精彩。
我的归纳语只是将自己之前的内容总结归纳一下,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同学们的观点,而且大多是就事论事,缺少一种情感延伸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