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中学数学论文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孙婷玉
(宿迁市钟吾初中,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通过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讨论,个别同学无法参与到集体中讨论的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总结出适合讨论的三种情况:解决方法呈现多样化、学生意见不统一、学生理解出现困难。

关键词:小组讨论;存在问题;适合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7-0048-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当下课堂小组讨论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最时髦的一种方式。

学生自己能讨论出来什么结果呢?会不会利用讨论的时间讲闲话呢?之前我很排斥这种方式,通过小组讨论能否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在考虑良久之后,我决定尝试一下用小组讨论法。

在尝试之前,听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

当我听到成学斌老师的《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时,更加坚定了我要试一试的想法。

成老师在让学生探究“有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结论时,事先给出
了两道题,如下:
(1)∠B=∠B', ∠C=∠C',B'C'=2BC,
证明:△ABC∽△A′B′C′
(2)∠B=∠B',∠C=∠C',B'C'=3BC,
证明:△ABC∽△A′B′C′
学生A带着自己小组的成果用实物投影,开始给大家讲解:
(1)分别取各边中点;(2)分别取各边三等分点。

讲解完之后,其他小组学生按耐不住了,学生B指出方法太麻烦,他们组有更简单的方法。

就这样方法越来最简单。

最后只作了一两条辅助线就探究出了结论。

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劲头,这可是我们班上很少出现,偶尔有也只是在极个别好同学的身上。

回来后,我就开始思考讨论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讨论?怎样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讨论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讨论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由于第一次尝试,所以选择了一张《幂的运算单元测试》。

事先我已经批改好了试卷,总体做得不是很理想,里面有几道题比较难。

之前一些简单的题目已经订正了。

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刚说完学生就很兴奋,看来这分组讨论的“魔力”还是很大的。

接着我规定了两个规则:(1)分组讨论要顾全组里的每一个组员,确保一人会全组会;
(2)分组讨论时声音不能盖过其他组的声音,我们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大声压倒人。

讨论开始了,场面比我预想的要好,学生都很认真的讨论。

期间我参与几个组的讨论。

一、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
当我走到第一小组时,学生就叫住我说:“老师,我们四个人这一化简求值题全错了,怎么讨论啊?”原来,他们把讨论问题当成了成绩好的讲解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听。

我回答道:“你们平时不是最喜欢找别人错的地方吗?现在就找找对方过程中的错误。

”“原来这样也可以啊”,他们说道。

过一小会,他们找到几点错误:漏项,符号,公式混淆。

这都是平时我经常强调的,但看来没起到作用。

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才会注意到。

(二)有个别学生不参与讨论
第四组的一个学生低头在做自己的事情,我走上前询问。

他说:“他们讨论的,我听不懂,插不上话。

”我仔细查看了他试卷上的订正,全是正确的。

我疑惑了,他不好意思的说:“之前订正是问别人的。

”我还没说话,他又说道:“老师,插不上话很难受,我会认真思考的。

”过了一会,他把错题认真订正后也参与到讨论中了。

二、课堂上如何组织讨论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一)解决方法呈现多样化时,适于组织讨论
现行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况。

这类题目的答案不唯一,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较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候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二)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适于组织讨论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意见往往不统一,如果让他们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解,效果不会太好,最好的的方法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说说理由。

这样问题就会慢慢清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三)当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适于组织讨论
当学生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指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排除障碍,继续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障碍,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惑;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探讨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
学生的探讨顿开茅塞,思维重新活跃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总之,“讨论”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直到达成共识。

初试小组讨论,虽然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收获很多。

选准内容,找准时机,用准方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能真正使课堂焕发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