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文化碰撞、社会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在文化观念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以及饮食行业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当时的饮食主要是传统的加外来的,传统菜有名的有孔府宴和谭家菜,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做法。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同时,将国外的饮食文化也带了进来。
就拿上海为例,在20年代就有几家大型的西餐厅。
30年代,像国际大饭店之类的饭店相继而来。
到了40年代,西餐馆就达1000多家。
外来文化带来了新的喷饪技术,也就形成了鲜明的西餐品牌。
在人文新思潮的涌动下,糕点店取代了茶食店,人们也开始吃罐头。
但是茶文化却也兴盛起来,茶铺随处可见。
而随着人么对西洋文化的追求,西式饮料业应运而生。
因此,民国时期的饮食也就像一个大杂炉,东西混合,什么都有。
总之,在对民国时期饮食文化影响因素、行业变迁、社会构成等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在民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融合、扬弃、国际化等三大趋势,并得出四点结论:(1)在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多元饮食文化并存是民国饮食文化的基调;(3)民国时期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饮食文化承前继后的重要历史环节,奠定了当代繁荣饮食文化的基
础;(4)民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声。
汉语言一班
118305103
曹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