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近代饮食的变迁

我国近代饮食的变迁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
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 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 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 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 义和收藏价值。
广州最老 的西餐馆: 太平馆
上海的面包房
鸦片战争后
当时的中国人以诧异的目光注视着外国 人日常生活中最琐碎的细节:为什么他 们吃得那么多,又非得吃肉和和鲜牛奶 不可?着正如外国人看见中国人用筷子 进食感到不可思议一样。同文馆第一期 学员张德彝在日记中写道:“西餐味非 素嗜,实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和成撰, 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食黑而焦,生者 腥而硬……一嗅即吐。”后来,竟一听 到开饭铃声“便大吐不止”。
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到八九十年代,天津、
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
国厨房精调西菜” 。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像“六 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 ,以至 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
前 门 饭 店
鸦片战争后
北 京 饭 店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 鸦片战争后 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 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 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
新中国成立后
凭 粮 票 买 粮 食
最早的沙利文店 凭 布 票 买 布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这却是一项让老百姓从自家餐桌变化中
改革开放的中国创下了许多世界纪录。 体会尤深的纪录:中国年人均蔬菜占有
量达到311公斤,远远超过世界人均105
公斤的水平。这一领先的纪录得益于
1988年以来实施的“菜篮子”工程。
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福州路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 他们以异国风味、环境优雅、服务周到和营养卫生竞相招
家西菜馆——“一品香”,继而又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 徕顾客,但烹饪之法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称为“中西
大菜”。7、8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 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 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
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
生活。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来品相继传入 后,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座、音乐茶座和公园露 天茶座,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品粮销量大幅度增加,一些投机商乘机哄抬
改革开放后
菜 篮 子 工 程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 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丰富 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 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 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 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 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 友聚会。
民以食为天
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近代西 风东渐,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但受自 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制约,其变化速度 相对缓慢。
走进中国近代社会 饮食变迁的大门
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
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 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 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并出现了由外国人 经营的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厅。
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温饱问题并不能解决,为此, 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后来又对食用油、棉花、
面部等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
质生活的需要。
粮票
• 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 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 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 种粮票,种类繁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