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

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

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中华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

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在中国画的技法观念中,笔墨一体,讲究“写”。

行笔过程的徐迟、提按富于节奏韵律感,笔痕墨迹能体现画家的修养与心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用色大多归于“染”,与西画的填、刷、涂相近,好像只是像油漆工一样的简单劳动。

其实不然,用色也一样要讲究笔法。

王伯敏在《中国画在布局与用色上的特点》一文中说:“线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基础,是中国绘画的表现特点之一,中国画对明暗、色彩处理上另有一套办法,比如说中国山水画,画家的表现方法是通过山形水貌来表达山川的精神特质。

”当其画山形时,中国画家注意点不是山形的明暗,更多注意的是山形的结构。

因此,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就不同于西洋画,就不是利用明暗来分面,而是用“笔锋巧变”的线条来进行对形体的组织,于是就产生各种描法皴法,也有各种点法。

素描,有一种体式叫结构素描,改变了明暗块面造型的手法,用变化丰富又极具质感的线条来组织结构,呈现对象的内在本质关系,与中国画的线条造型殊途同归。

海上画派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诸家的没骨画法,既得色彩之绚烂丰富,又得骨法用笔之美;岭南画派赵少昂,以色为墨,也讲究点写的笔法变化,作禽鸟昆虫,极尽色彩之美,兼得用笔用锋的精细微妙;长安画派石鲁作西北山水,纯用朱砂朱漂勾写,讲究用笔的干涩使转,尽得黄土高坡的浑厚风骨。

有人把黄宾虹称为半个印象派,晚年变法用短笔兼点兼皴,类似于莫奈与梵高的“洋笔法”,使其作品呈现出油画般的厚重结实,而且焕发出印象派的明朗和野兽派的热情。

印象派都有笔法之妙,何况讲究写意精神的中国画。

(摘编自韦广寿《中国画的用色与用墨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洋线画运用线条时紧贴外物的轮廓以把握坚固实体,这与传统中国画不同。

B.西洋画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相同,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C.宋元花鸟画用纯净优美的曲线来描摹花鸟的体态轮廓,达到以线示体的高峰。

D.中国画的技法体现了画家的修养与心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洋油画因为注重彩色的纷华灿烂,未能轻装简从,所以无法把握物的轮廓、动态和灵魂,物象也难以启示它的真形。

B.黄宾虹用短笔兼点兼皴,其作品都呈现出油画般厚重结实,焕发出印象派的明朗和野兽派的热情。

C.我们能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也使得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获得悲剧与光荣的胜利。

D.吴昌硕的没骨画法与赵少昂以色为墨且也讲究点写的笔法变化同结构素描殊途同归。

3.中国画运用线条讲究气韵生动,下列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此相异的一项是()A. B.C. D.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中西画在画法上的相似点。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

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能够反映社会存在。

“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不是靠穷兵黩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从国际对比来看,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及军事外的第三方面实力,主要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

所以,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它既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又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的结果。

(选摘自王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节日热、文物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

十年来,中国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自信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同时创新创造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摘编自姜圣瑜《文化自信明显增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对国家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

B.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

C.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B.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与国际对比两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C.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提升,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D.引用魏征名言,意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为作者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看法的一项是()(3分)A.国风国潮纷纷兴起,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文化展示,把中华文化和冰雪运动完美融合在一起。

B.银幕、荧幕、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长津湖》《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化作品叫好又叫座。

C.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