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启迪思想、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多重文化意义之下重叠的生活世界里架起不同解释之间共同认识的桥梁。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融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文化与民族、国家、世界关系的真理性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屋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建设更具包容性、普惠性的国际秩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具有天下意义的共同发展平台。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哲学的贡献是以文明对话论突破和超越文明等级论。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方法论互学作用。
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拥有有效接受对象、其价值得以传递时,才意味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现。
文化交流的方法论需要把“什么是”和“怎么样”结合起来,构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在“时间同质化、空间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哲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文化各个层面展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存智慧、精神特质、文化血脉;另一方面要融入并丰富世界价值共识,及时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从而有利于推动营造中国当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于文明本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范畴;关于文明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主张,为跨文化交流丰富了内容范畴;关于文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为跨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性目标。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叙事模式互鉴作用。
叙事是实践诠释学的基石,它可以更加直接地呈现和把握实践的个别性和异质性。
比如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德国人继承的是基督教唯灵论的传统,法国人继承的是古典唯物主义的传统,英国人则是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混合。
可见,任何一种哲学叙事模式与其要发挥的社会作用和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任何一种哲学的民族特点也都与社会作用、与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
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叙事模式,首先,要关照当代中国面临的突出文化问题,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其次,要深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系统的概括梳理,这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进行规律性探索;再次,要更好地构建中国精神,宣传好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国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
(摘编自尹红英《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文明对话论是对文明等级论的一种突破与超越,是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B.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现以哲学社会科学拥有有效接受对象和其价值得以传递为基础。
C.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交流、互鉴共存”的主张,是对文明本质的一种界定。
D.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文化自信,对当代青年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价值融通、方法论互学和叙事模式互鉴这三个视角,论述哲学社会科学在创新理论方面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具体地、井井有条地阐释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理性原则,层次十分清楚。
C.文章以恩格斯指出的英国混合了德国基督教唯灵论和法国古典唯物主义传统为例,论证了文化融通的观点。
D.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语言既讲究学术性,又不失生动通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主张国家之间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屋顶”,俄乌冲突有悖于这一原则。
B.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
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民族宗教文化诉求不一,因此,新时代应建立包容的丝路文化。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生动展示和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浪漫演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体现。
【答案】1.C2.B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C.“是对文明本质的一种界定”错误,由“关于文明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主张,为跨文化交流丰富了内容范畴”可知,应为“是对文明关系的一种界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A.“在创新理论方面的作用”错误,由标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可知,应为“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C.“论证了文化融通的观点”错误,由“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叙事模式互鉴作用……比如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应为“论证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叙事模式可以互鉴的观点”。
D.“生动通俗”错误,文本的语言没有这个特点。
这是一篇典型的学术论文,由“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融通作用”“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建设更具包容性、普惠性的国际秩序”等可知,文本运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用语严谨、准确、科学。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D.“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叙事模式,北京冬奥会上的二十四节气的展示和“折柳送别”的演绎不属于叙事模式,因此,它们不属于“讲好中国故事”。
故选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
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由此可见,儒名之起源应远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两极阵营。
故而,我们可以断定,儒的出现一定是在孔子之前的某一个时候。
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汉代学者刘歆。
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这一流派,大概源于“司徒之官”,他们协助国君顺应自然、阐明教化。
在刘歆看来,他们这些人学习研究的文化典籍在六经的范围内,特别注重仁义和诚信的事务。
他们奉行尧舜传下的治国之道,遵照文王、武王的法制。
为增加自己学说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些内容是“道”的最高理论。
唐尧虞舜之兴隆,商代和周代之繁盛,仲尼的学说,已经用过且有效果。
然而,迷惑的人已经失去儒家学说的精细微妙的道理,邪僻不正的人又随着时世的需要抬高或贬低它,他们背离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随意解说,只求哗众取宠。
后来的学者循其道而行,因此,违反五经的本义,将经义搞得支离破碎,儒家学说就渐渐衰亡了。
这是邪僻不正的儒者造成的弊病。
单就儒的起源来说,刘歆以上的说法当然并非毫无根据,《周礼·大宰》说:“以九两系邦国之民(用九种和协的办法联系天下各国的民众):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之起源甚久,似乎与王官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也不无关系。
然而,如果按照清代学者康有为的说法,刘歆佐王莽建新朝出于托古改制的需要而伪造《周礼》,因此《周礼》的说法既没有成为历史事实,也并不可靠。
特别是《周礼》中那些井井有条的种种设计,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历史真实性的怀疑。
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不必尽信,刘歆整理《周礼》的目的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然也不是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活动。
如果说他依据前人的资料整理《周礼》时排比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并以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作为一种政治期待的话,那么我们对此多少应该有点相信。
故而近代学者章太炎接着刘歆的研究往下说,以为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是出于古代的“王官”。
他在《诸子学略说》中说:“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是故非士无学,非学无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
”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观察,学在官府毕竟是学者公认的事实,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虽为推测之辞,但推测的方向似乎并无大错。
(节选自《儒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记载儒这一名词的文献暂时无法确认,不过根据《论语》中孔子告诫子夏的话可以断定,儒的出现一定在孔子之前。
B.现存史料中,《汉书·艺文志》首次比较具体地探讨儒的起源,因此,《汉书·艺文志》可以视为最早探讨儒的起源的学术专著。
C.由《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有“君子儒”“小人儒”的说法可知,在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
D.刘歆对儒的起源做出了谨慎的推测: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其功能是帮助国君顺应自然、阐明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紧扣文章标题,先后从儒起源的时间和起源的社会身份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B.因为《周礼》是刘歆伪造的文献,作者并没有充分理由把《周礼》作为论据。
C.本文不仅长于引用文献来分析论证,而且对引用文献采取了客观科学的考证态度。
D.文章末段以包含章太炎在内的学者们的共识肯定了刘歆的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有为认为,刘歆出于托古改制的需要而伪造《周礼》,《周礼》关于儒源于“司徒之官”的说法既没有成为历史事实,也并不可靠。
B.《周礼》中井井有条的种种设计引发了人们对《周礼》历史真实性的怀疑,所以,关于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C.刘歆整理《周礼》时,加入了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政治期待,排比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却损害了《周礼》的历史真实性。
D.学在官府是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公认的事实,章太炎认同刘歆关于儒的起源的推论,作者也基本认同这一主张。
【答案】1.B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汉书·艺文志》可以视为最早探讨儒的起源的学术专著”中“学术专著”表述错误。
《汉书•艺文志》只是引用刘歆《别录》的部分在探讨儒的起源,其他部分不涉及探讨儒的起源问题,不能称为探讨儒的起源的专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因为《周礼》是刘歆伪造的文献”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不必尽信”,可见作者并不肯定《周礼》是伪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