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多少?为了方便大家复习,下面店铺给你分享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市化推进很快境恶化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

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现象出现阶段人口流向结果郊区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向郊区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城市向乡镇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再城市化后期复兴阶段郊区向城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四、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五、城市环境污染:污染类型污染源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影响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量不断增加低劣;影响环境质量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人口过度集中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综合整治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件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自然因素气候光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新疆的棉花和水果热量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水源年降水量<250mm中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茶树、柑橘;碱-甜菜、枸杞;黑龙江大豆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城市郊区的奶牛、花卉、蔬菜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阿根廷畜牧产品出口、荷兰鲜花出口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适应政府决策,在政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耕地红线,基本农田机械技术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日本农业的小型机械化、温室农业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环境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5、区分几个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

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