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整理【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二、人口移动1、人口迁移(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对迁出地:缓解人口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文化发展。
但是也造成人才流失。
对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整体环境。
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因难、治安混乱、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
2、人口流动(1)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2)新中国~1984人口迁移特点:(1)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数量较少(2)自发的迁移少,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
方向:沿海向内地、边疆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进城。
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特点: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方向: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原因:(1)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2)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最根本原因。
三、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之地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⑤交通便利、通信发达(2)商业区①面积:占用地面很小一部分②形状:点状或条状分布③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3)工业区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成本、环保)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4)住宅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①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②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的状况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①早期土地利用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②昔日的土地利用,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2)经济因素:①城市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租能力高低②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通达度(正相关)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反相关)A 区为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所以为商业区。
B 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于上班,又方便购物。
C 区远离市中心,面积大,成本低,有利保护环境,交通便利,工业出的租金最高。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收入是影响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种族或者宗教因素对住宅区也有明显影响(4)行政因素: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1)城市化的概念:①人口城市化: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②区域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2)城市化指标(注意是相伴共同发生的)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指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4)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有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问题突出、城市生态环境下降、地面沉降等等。
(5)城市化带来的有利影响是①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5、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亚洲(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三、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①风向②水源③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五、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2、存在的问题:①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③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