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集聚效应:(课本P18)理解
★3.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
2.6)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7~29图2.12,2.13)
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意义)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
2.19)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图
2.24)
2.
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 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
3.9)
注意课本P42~43:立体农业、城郊农业(地价高低、单位面积产值、生产需水量、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地中海
农业、基塘农业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 3.11)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 3.14,3.15)
借鉴:兴修水利、休耕和轮作、农业科技研究、政策(免费推广)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51~52图 3.16)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20,3.21)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过程(课本P58图4.1)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
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投入-产出)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
⑴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⑵ 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广阔的市场;③便捷的水陆交通;④充沛的水源;⑤丰富的煤炭资源;⑥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 ⑵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内在原因);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⑶综合整治措施
⑷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
★★二、新兴工业区
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 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
4.19)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1)自然: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气候、河流
(2)社会:交通网络的合理性、资源分布、政治、民族团结、国防
(3)经济:发达VS不发达
(4)技术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
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3.环境问题的其他分类(课本P94~95图6.11)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课本P95~96图6.12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
⑴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严重的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提高科技水平,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二、(经济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1.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2.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3.开发利用沼气(课本P104)、太阳能等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