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感受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率性、率真的品行。

学习重难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人率性、率真的品行。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它选自《世说新语》。

其实,对于《世说新语》我们并不陌生,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杨氏之子》,还记得那两句经典对白吗?“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寥寥数字,一个聪慧过人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这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名士教科书”的典籍,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读准确。

3、指名读,检查朗读效果,正音并强调:“不”——通“否”。

4、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1、生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师检查强调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学生补充笔记。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舍弃,丢下。

去:离开。

乃:才)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3、小组合作,说一说故事大意。

三、理一理情节,熟悉人物1、用“期舍戏引顾”五个字引导学生梳理整个故事情节。

2、梳理过程中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生齐读全文,注意人物的语气。

4、师生合作,分角色读课文。

5、师生合作,师读原文,生读翻译。

四、读懂人物,读懂情感1、合作探究: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做是否失礼呢?(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2、品味比较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笑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待家君归来,定转告君之愧意。

”生讨论,这样改写,好不好?3、师明确:这篇文章不是收入“夙惠”,而是“方正”。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看似无礼的背后,是率真、率性!五、拓展延伸1、介绍《世说新语》,读一读《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六、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期——舍(委)——戏——引——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

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

(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也是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儿童叫什么吗?二、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2.推荐朗读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地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

(由两位学生朗读)3.学生评价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

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那么我们就开始评价的工作了,找找优点,为自己所用,找找缺点,帮帮同学,也是在帮自己。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刚才我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找到了他们的优点,希望我们在平时的朗读可以用起来,缺点要即时改正。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5.集体朗读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三、品读课文1.质疑: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

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2.教师质疑:大家都没有疑问了吗?那么我有个不太明白的地方,需要大家的帮忙了,在文中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有什么区别吗?“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

补充;我们平时可能在电视的古装剧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称呼: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谁来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3.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刚才问大家说没有疑问了,但是被我一个问题就给问倒了,下面来测测你们对短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期乃至不:通假字“否”去惭引顾过中不至去后乃至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下车引之:4.同桌之间互译课文四、探究课文:同学们弄清了课文大意,现在前后桌为一个小组,每组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好不好?学生质疑:学生讨论:1.文中这位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元方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中,你对他们了解多少,说说?陈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哪里能看出,从原文中找找?友人是不守信的人,还能知错就改,也从哪里能看出呢?元方是聪明机智的人,哪里能体现?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两点不是,哪两点呢?那么元方说友人没礼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礼貌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里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考虑到元方当时的年龄)3.题目《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否合适?我们刚才讲了那么多,大部分在讲元方,文章的主人公也是元方,但是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不是不太合适呢?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同学讲到这个题目是个引子,为了引出下面的内容,那下面文章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师:本文在写元方聪明和机智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诚和礼的重要性,做人要讲礼貌,要讲诚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1、流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诚信”是我们的立世之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整体感知(我们通过听录音、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友人)去后乃至,怒曰(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却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的故事。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理解分析友人的形象?期日中,过中不至——无信(友人没有按时赴约,是个不守时、不守信之人)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无礼(友人自己没有按时赴约,反而埋怨陈太丘没有等他,对子骂父,是个无礼之人)友人的形象特征:不守时,不守信,不懂礼。

3、结合课文理解分析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聪慧、大方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理、懂礼(年仅七岁的陈元方据理反驳友人,体现了他是一个明白事理,懂得人不能失信,不能没有礼貌的小孩子。

)4、从文中故事和友人、元方两个人物的对比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懂得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道理:短文通过陈元方指斥父亲的朋友相约不至且骂人是无信无礼的表现,生动地揭示了办事讲诚信,为人方正是立身之本的道理。

做人:为人处世要守时、守信、有礼。

做一个讲诚信,明事理,有礼貌,为建设美丽的中国,建设诚信社会而努力的新时代好青年。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诚信做人的道理。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信、懂礼。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诚实守信。

让我们与诚信相伴,美丽一生。

(三)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1、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2、民无信不立。

——孔子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

——大仲马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5、人与人的理解,心与心的交汇,就在诚信之间。

——佚名教学反思:《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学生上初中后接触的一篇文言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与学生一起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研读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体会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故事揭示的道理,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