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1.课程性质:《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正常、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2.课程地位: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阐明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变化,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医学物理学、组织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联系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课程基本理念1.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教学应以新医学模式、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健康需求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全面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以学员为本”,实现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本课程形象化教学特点,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本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
在实施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根据前沿发展技术进行内容修订。
二是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形象化教学特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观察影像资料,从基本病理改变到疾病诊断,逐步提高学员影像诊断能力。
三是增加学员报告书写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1.框架设计:《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影像基础内容上对于影像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员影像诊断能力的一门课程,课程有理论课、见习课、专题研讨和自学等形式。
理论课按照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头颈、乳腺内容共八个板块70学时进行讲授,另为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拿出4个课时安排学员自修。
2.内容安排:以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参照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按照“临床表现—病理—影像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系统阐述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影像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同时,合理安排阅片见习,巩固教学效果。
3.教学实施:理论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形象化教学、讨论式、病例分析式、板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注重教学互动,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提倡双语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学习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对于重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应组织学员进行讨论、阅片训练等。
见习教学以学员观察教学片为主,带教教员组织学员进行病例讨论,并对学员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报告书写训练等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
初步具备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科研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有关学科及毕业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分类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了解影像形成的原理,各种影像检查的应用范围、作用、限制和方法。
(2)熟悉人体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掌握人体各系统平时常见病影像学诊断及初步的鉴别诊断。
(4)学会正确读片,养成独立、全面地观察习惯,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5)初步掌握X线、CT诊断报告书写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各个系统常见疾病、典型疾病的的诊断报告书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论授课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正常影像表现和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通过放射科环境的参观和讨论,体验医学影像的工作流程和特点。
(3)通过阅片见习,再结合理论知识,巩固、加深对人体各系统正常影像表现和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的理解,并学会书写影像学报告。
(4)通过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参与,体验影像医学专业信息检索和影像专业论文书写的基本方法。
(5)通过网络、图书馆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掌握应用医学影像诊断知识诊断临床疾病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较得体地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正确地了解患者需求,示影像片如病人,对待影像片、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2)能和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具备初步的和临床医护人员协作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
(3)能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独立自主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4)能重视影像医学专业信息能力的养成,初步了解影像专业信息资源,确立一定的影像专业信息意识,能初步运用有效的方法获取相关的影像专业信息,学有余力的学员能在教员指导下进行影像专业文献的阅读、翻译和综述撰写。
(5)热爱影像医学专业,学习态度认真,能在临床实践中体现良好的职业情感和道德素质,尊重师长,关心、爱护病人。
三、内容标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颅咽管瘤、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2.脑脓肿、脑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3.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4.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的影像学诊断。
5.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
掌握:1.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2.垂体瘤、听神经瘤的影像学诊断。
3.脑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4.颅底凹陷的影像学诊断。
5.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学习难点]1.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2.神经皮肤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 10学时(讲课)[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讲授理论;应用多媒体对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充分讲解和分析;小班课分组阅读典型示教片,带教教员结合示教片进行讲解并解答学员的疑问;针对部分学习兴趣浓的学员可适当安排临床见习,在真正的医疗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学员课前预习讲课内容,课堂认真听讲,紧跟教员思路,做好课堂笔记。
课后结合本章节重点进行复习和总结。
第二章头颈部[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头颈部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2.不同成像技术在头颈部的应用。
3.眼、耳部、口腔颌面部、颈部正常影像学表现。
4.头颈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掌握:1.鼻和鼻窦、口腔颌面部、咽喉部正常影像学表现。
2.鼻窦炎性病变、鼻和鼻窦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3.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的影像学诊断。
4.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影像学诊断。
5.咽喉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6.颅底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学习难点]1.头颈部结构分区、病变的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2.颌面部损伤、颅底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 3学时(讲课)[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讲授理论,应用多媒体课件对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充分讲解;小班课分组阅读典型示教片,带教教员结合示教片进行讲解并解答学员的疑问;针对部分学习兴趣浓的学员可适当安排临床见习,在真正的医疗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学员课前预习讲课内容,课堂认真听讲,紧跟教员思路。
课后结合本章节重点进行复习和总结。
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巩固和深化所学内容。
第三章呼吸系统[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纵隔影像学观察分析方法。
2.慢性支气管炎影学像诊断。
3.气管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扩张的影像学诊断。
4.肺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影像诊断。
掌握:1.肺脓肿的X线表现2.肺肿瘤的X线表现、CT表现及鉴别诊断。
3.尘肺的基本影像表现。
4.胸膜炎、气胸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的影像诊断。
5.纵隔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6.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
[学习难点]1.肺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不同类型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
3.尘肺的诊断原则。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12学时(讲课)[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理论讲授,突出医学影像学特点,注意形象化和直观教学,强调肺部良好的自然对比,X线平片和CT检查的重要性。
应用多媒体幻灯和模型对正常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充分讲解。
学员课前预习讲课内容,课堂认真听讲,掌握所要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
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利用医学影像学网络课程和学科专业网站学习。
第四章循环系统[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自修)2.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的X线诊断。
(自修)3.先天性心脏、大血管位置和连接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掌握:1.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法洛四联症的影像学诊断。
2.风湿性心脏病的X线诊断。
3.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影像诊断。
4.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
[学习难点]1.心上型全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影像学诊断。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
3.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要点和影像特征。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12学时(讲课10学时,自修2学时)。
[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讲授理论:通过图文、心血管模型、动画、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对相应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充分讲解;主要联系心脏大血管的解剖以及病态时的有关病理及生理改变,讲授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正常及病变时的影像表现。
教员应首先以各房室及大血管正常表现为先导,以基本病理改变为媒介,识别因先天性畸形或后天性病变导致循环异常以至常见多发心脏病所累及相应房室及大血管和肺循环的异常影像表现。
学员在课前预习讲课内容,课堂认真听讲,紧跟教员思路。
自修部分内容,学员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课程学习、推荐教学参考书阅读、推荐专业期刊或专业网站相关知识自学等形式,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五章乳腺[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乳腺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2.不同成像技术在乳腺的临床应用。
3.乳腺疾病影像诊断观察和分析方法。
4.乳腺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掌握:1.乳腺正常影像学表现。
2.乳腺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4.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学习难点]1.乳腺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3学时(讲课)[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讲授理论,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病变图片讲解。
通过乳腺癌典型病例的讲授,使所学知识用于疾病诊断,培养学员严谨思维的能力。
学员课前预习讲课内容,课堂认真听讲,首先熟悉的乳腺正常及基本变异的影像表现和病理改变,逐渐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课程学习、推荐教学参考书阅读、推荐专业期刊或专业网站相关知识自学等形式,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六章消化系统[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十二指肠良、恶性腺瘤影像表现;2.小肠肿瘤的影像诊断。
3.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的影像学诊断。
(自修)4.肝硬化、脂肪肝、肝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诊断。
5.胆囊息肉、腺瘤、脾肿瘤影像学诊断6.胆管梗阻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