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煤厂设计规范(电气)第十四章电气第一节供电第14.1.1条选煤厂为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电压宜采用6KV或10KV,供电电源应采用双回路,并引自不同母线段,每回路所能承担负荷不低于全厂计算负荷的75%,供电设计不应考虑外用电。
表14.1.2需用系数第14.1.2条电力负荷计算采用需用系数法,需用系数应符合表14.1.2规定。
第14.1.3条6KV及以上供电线路的截面选择,应符合安全载流量和允许电压降的要求,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在3000以上的线路,其截面应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电缆应按短路热稳定校验。
第14.1.4条电力负荷无功功率补偿宜采用低压静电电容器组自动补偿装置,补偿后,6KV母线的COSφ应不低于0.9.第14.1.5条电源为双回路进线的变电所或配电室的主母线应采用分段单母线。
第14.1.6条6KV或10KV配电室应预留开关柜安装台数的10%——25%的备用位置,并且不少于二台。
第14.1.7条宜减少变压器容量等级,其设计负荷率不宜高于85%。
应选用低损耗变压器。
第二节配电第14.2.1条配电电压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6KV、10KV用于高压配电;6KV用于高压电动机;660V用于动力配电;380V用于动力配电;380V/220V用于照明及控制电源。
第14.2.2条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原煤系统和铁路运输的装车系统宜设两回电源,母线可分段。
第14.2.3条车间变电所二次侧宜采用母线引至各主要配电室,裸母线不宜进入生产车间。
第14.2.4条主要配电室的配电设备应有10%-15%的备用回路,并预留1-2个盘的位置。
第14.2.5条电缆在厂房内明敷或沿电缆沟敷设时,应采用全塑电缆。
室外埋地敷设时,应采用钢带铠装全塑电缆。
第14.2.6条原煤准备车间、干燥车间等有沼气和煤尘聚集的地点应采用隔爆型电气设备或采用防止煤尘爆炸的可靠措施。
在其它地方采取排放措施后,可采用封闭型或防尘型电气设备。
主厂房等较潮湿的车间,应采用封闭型或防水型电气设备。
第14.2.7条高压电机配电装置宜采用真空接触器的开关柜。
第14.2.8条水泵、风机经技术经济比较可设调速装置。
车间变电所、配电室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宜靠近负荷中心;二、远离振动源;三、不应设在水池下或多水场合;四、进出线方便;五、严禁与变、配电室无关的管路通过;六、不跨沉降层;七、避开西晒。
第三节照明第14.3.1条照明和动力可由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线路应分开。
距离较远的分散用户,可合用一回线供电。
第14.3.2条主要生产车间的照明应设两个独立电源交叉供电。
控制室和车间的主要通道应设事故照明。
第四节防雷和接地第14.4.1条下列建(构)筑物应设直击雷防护:一、高度超过15米的建(构)筑物;二、全年雷电日超过80天,高度超过12米的建(构)筑物;三、油库;四、室外变电站。
装设雷电保护的建(构)筑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各构件之间必须连成电气通路。
第五节控制第14.5.1条选煤厂主要工艺流程的设备,可分为下列几个主要的集中控制系统。
一、原煤系统;二、重选、浮选系统;三、压滤系统;四、干燥系统;五、装车系统。
第14.5.2条集中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满足工艺要求,系统简单灵活,操作方便;二、集中控制设备应性能可靠,技术先进,维修方便;三、必须具备集中(联锁)及就地(解锁)两种控制方式,并可使两种控制方式方便地进行互换,在互换过程中不影响设备的运行状态;四、集中控制方式应按逆煤流顺序起动,顺煤流顺序停车;五、在任何控制方式中,机旁停车按钮都必须有效;六、各类机械设备的全部安全措施必须纳入控制系统;七、起车前应有预告信号,模拟信号包括:设备运行信号、翻版、闸板位置信号和必要的料位,液位信号等。
第14.5.3条根据选煤厂的设计生产能力,选煤方法及工艺流程复杂程度,参加集控的设备台数或特殊的建厂要求,其控制设备水平可划分为一、二、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设计生产能力为1.8Mt/a及以上的炼焦煤选煤厂;参加集控的设备台数在80台以上,新工艺试点厂,科研性质的厂或中外合资厂等有特殊要求的选煤厂应按一级水平装备;二、设计生产能力为0.6-1.8Mt/a炼焦煤选煤厂或设计生产能力为2.4Mt/a及以上的动力煤选煤厂,参加集控的设备台数在40-80台之间,宜按二级水平装备;三、设计生产能力为0.6Mt/a以下炼焦煤选煤厂或设计生产能力为1.8Mt/a及以下的动力煤选煤厂,参加集控的设备台数在40以下,以及筛选厂,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宜按三级水平装备;第14.5.4条各级控制装备的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一级装备的水平,应设功能完备的控制主机及其外围设备;二、二级装备的水平,宜设功能完备适用的中小型控制主机为控制主机和必要的外围设备;三、三级装备的水平,应以小型控制机或继电器硬接线系统为主。
第14.5.5条集中控制室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靠近主要配电室;二、远离振动源;三、不在水池底下或多水场所;四、不跨在沉降层。
第六节自动化第14.6.1条选煤厂宜实现单机,机组或系统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自动化装置应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第14.6.2条根据工艺要求和技术装备水平,下列项目应实现自动化:一、胶带输送机配合;二、给料机轮换给料;三、重介质密度调节;四、跳汰机排矸;五、浮选系统参数调节;六、干燥系统热工控制;七、水泵控制。
第14.6.3条根据本规范第第14.5.3条对选煤厂控制装备水平级别的划分和工艺配备情况,实现第14.6.2条项目的自动化须符合下列规定:一、一级装备水平的选煤厂,可设置工艺配备的全部项目;二、二级装备水平的选煤厂,可设置工艺配备的部分项目;三、三级装备水平的选煤厂,可设置工艺配备的部分项目。
第七节自动化第14.7.1条选煤厂下列项目应设置监测装置:一、原煤和产品煤的数量、质量;二、工业用电量及民用电量;三、耗水量;四、耗油量;五、主要工艺设备运行状态。
第14.7.2条根据本规范第14.5.3条划分的级别,监测装置宜按下列原则设置:一、一级装备水平的选煤厂,可设置自动监测系统,有条件时,可设原煤和产品煤的在线灰分检测;二、二级装备水平的选煤厂,可设置自动监测系统;三、三级装备水平的选煤厂,可设仪表监测;第14.7.3条选煤厂应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其系统应满足煤炭系统统一组网的要求,规模和设备应能满足矿区和本厂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
第八节通信第14.8.1条矿区选煤厂应分别设置行政电话交换机和生产调度电话总机;群矿,矿井,用户选煤厂应设生产调度电话总机,行政电话宜与矿井或焦化厂交换机合并。
第14.8.2条行政电话交换机应采用自动电话交换机,交换机容量应按实际操作岗位数确定,交换机备用门数应为10%-30%。
生产调度电话总机应设在主控制室内。
第14.8.3条通信干线的对数和配线设备应有设计用户容量的15%-30%的备用量。
第14.8.4条下列场所可设置直通电话:一、选煤厂变电所或高压配电室和前一级变电所之间;二、直接联系较多的生产岗位之间;三、移动用户或距离较远且分散用户,可选用无线电话对讲机。
第14.8.5条设在噪声超过85分贝场所的电话,应采取防噪声措施。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4064-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064-83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电气设备。
本标准不适用于不能独立使用的半成品。
本标准是各类电气设备安全标准的基础。
其规定在有关各类标准中再具体化。
电气设备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以保证安全。
2名词术语2.1电气设备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用电的器件,例如电机、电器、变压器、测量仪表、保护装置、电气用具(以下简称设备)。
2.2危险对人的生命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包括由于触电、噪声、辐射、高频、过热、起火、弧光、污染和其它影响所造成的危害。
2.3按规定使用按照设备制造厂给出的条件使用。
保持预定的运行和维护条件也属按规定使用。
2.4安全技术措施所有为了避免危险而采取的结构上和说明性的措施。
可以分为直接的、间接的和提示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2.5特殊安全技术措施只具有改进和保证安全使用设备的目的而不带其他功能的装置。
2.6使用人员2.6.1专业人员受过专业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识别出其所操作和使用的设备可能出现的危险的人员。
2.6.2 受过初级训练的人员受过与斯民承担的任务有关的专业技术和安全技术训练,对不按规程操作可能发生危险有足够了解的人员。
2.6.3外行非专业人员,又未受过初级训练的人员。
2.7电气操作场所主要用于电气设备运行,且只允许有关专业人员或受过初级训练的人员进入的房间或场所,如开关室、控制室、试验室、发电机房、隔离开的配电设备、隔离开的试验场等。
2.8锁闭的电气操作场所锁闭起来的用于电气设备运行的房间或场所(例如锁闭的开关和配电设备,变压器房和电梯驱动室等)只有受权的有关专业人员和受过有关初级训练的人员可以开锁进入。
2.9带电部分处于正常使用电压的导体或导电部分。
2.10导电部分能导电,但并不一定承载工作电流的部分。
2.11外露导电部分易触及的导电部分和虽不是带电部分但在故障情况下可变为带电的部分。
2.12直接接触防护所有防止人接触电气设备带电部分面遭受危害的措施。
2.13间接接触防护所有防止人遭受电气设备外露导电部分上危险接触电压伤害的措施。
3 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3.1安全技术的目标在按规定安装和使用设备时必须保证安全不得发生任何危险。
所有电气设备、装置和部件,均应符合安全要求。
如果在安全技术和经济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优先考虑安全技术上的要求,并按下列等级顺序考虑。
3.1.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设备本身要设计得没有任何危险和隐患。
3.1.2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如果不可能或不完全可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采取特殊安全技术措施。
3.1.3提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果直接或间接安全技术措施都不能或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安全地使用设备。
3.1.3.1如果需要采用某种运输,贮存、安装、定位、接线或投入运行等方式才能预防某些危险的话,则要对此给以足够的说明。
3.1.3.2如果为了预防发生危险,在设备使用和维修中必须注意某些规则时,则应提供通俗易懂的使用和操作说明书。
3.2特殊条件下的安全如果在按规定使用设备时,遇有特殊的环境或运行条件,则必须将设备设计得在所要求的特殊条件下也符合本标准,属于这些特殊条件的有:a.有爆炸危险或有易燃危险;b.异常高或异常低的温度;c.异常的潮湿;d.特殊的化学、物理或生物作用。
3.3制造过程中的安全在设计设备时,必须考虑在设备制造过程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