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片断教学(第1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我今天片断教学的篇目是《钓鱼的启示》。
现在开始我的片段教学。
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就钓鱼的过程学习了课文,了解了鱼大并且难得,可詹姆斯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放回去了。
(板书:钓鱼、放鱼)2、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默读课文13—16自然段,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做一做批注,并思考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和同桌交流一下。
3、梳理问题:爸爸为什么坚决要放掉大鱼?詹姆斯得到什么钓鱼的启示?多年后为什么会因为放鱼而骄傲?……二、品读重点词句,释疑(一)下面我们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先来解决“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放掉大鱼”。
1、同学们,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本来想去钓翻车鱼的詹姆斯却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面对这意外的惊喜,你能体会詹姆斯当时的心情吗?可就在这个时候,爸爸却让詹姆斯怎么做?(课件出示父子对话 6-10自然段)2、生自读,思考:父子二人面对这条大鲈鱼,分别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3、交流:生A: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这里的“得”是必须的意思。
我从这个“得”字感受到父亲放鱼的坚决态度。
生B:“得”也是应该的意思。
但在这里,我也认为是必须!4、师:你能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字义,非常好!为什么非得放呢?有没有同学找到了答案?生A:因为这是晚上十点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生B:“而从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钓鲈鱼了。
”按照规定,现在还不能钓鲈鱼,意外钓到了就应放回去,要遵守规定。
生C:“父亲再没有说话。
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父亲的话就是命令,没得讨价还价。
师:是啊,在父亲的无声提示下,尽管鱼大且难得,尽管詹姆斯十分的不舍,尽管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但詹姆斯还是把鱼——放了。
师:父亲坚持让詹姆斯把鱼放了,理由只有一个,是什么?生A: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二)解决“钓鱼的启示是什么”1、师:当大鲈鱼在水中一闪而逝,而留在小詹姆斯心中的悲哀久久不能散去。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问自己的吗?生A:这件事要是我遇到了,我会不会放呢?生B:我该怎样做呢?2、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开个小小辩论会吧!出示要求:(1)辩论分组(2)准备:三分钟稍做准备,可以从书中画出支持你的理由,或在生活中找理由,选一个重点发言人。
(3)辩论:自由辩论时,要面对对方,一个人发言其他人要认真倾听。
从对方的发言中找漏洞,再结合本方的观点在书中或生活中找理由,反驳对方。
(学生自由辩论,各方阐述自己的理由。
)辩论焦点:鱼很大——如果是一条小鱼你会不会放呢?无人知——没有人知道,规则就不存在了吗?师:启示在大家的思辨中水落石出——不管有没有人,无论鱼大鱼小,都应该放掉,因为规则是需要自觉遵守的。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解决了自己的疑问。
3、师小结:在这次钓鱼的经历中,显然放鱼是对的,带走鱼是错的,这正说明了:引读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4、指导写字:诱惑5、师:也许10岁的小詹姆斯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但他却遵守了禁渔令。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詹姆斯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
他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那次钓鱼的经历却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么多年来,詹姆斯从这次钓鱼事件中到底明白了什么?我们把詹姆斯得到的启示补充完整,替他说出这个答案吧——规则是需要自觉遵守的,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但真正做到很难。
(三)理解“多年后为什么会因为放鱼而骄傲”1、过渡:多年后詹姆斯感受到了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
他不为失去一条大鲈鱼而悲哀了,取而代之的是——骄傲。
(课件出示:他为自己的父亲骄傲,也为自己骄傲,他还可以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
)2、朗读指导:指名一生读,评,再指名读,齐读(读出骄傲)3、詹姆斯为谁骄傲?按照屏幕上的句式来说一说:师:詹姆斯为自己骄傲,因为——生A:他战胜了自己,从此成为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他是个有道德的人;师:为父亲骄傲,因为——生B:他在规则面前,以毫不含糊的态度指导詹姆斯战胜了诱惑,渡过了道德的难关;师:他可以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别人。
三、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答了一些疑问,也许你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也许你还有些似懂非懂。
你还有什么问题困扰自己吗?有,也没关系,将你的疑问带入生活中,让生活去证明它,用时间去解答它。
2、布置作业:(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第15自然段。
(2)小练笔:湖边可能设了块木牌,上面写着“钓鱼须知”(垂钓规则),那么上面会写些什么?请同学们回去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我的片段教学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四、板书设计:钓鱼的启示钓鱼放鱼规则是需要自觉遵守的《草船借箭》七八自然段教学预案一、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再次走进《三国演义》这部谋略之书,再次品味《草船借箭》这个充满谋略与智慧的故事。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师: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最能形容诸葛亮的智慧?同学们真是异口同声呀,没错,这个词就是——神机妙算。
(板书:神机妙算)师:那么,“智绝”诸葛亮究竟如何“神机妙算”?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7页,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二、初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97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都读完了吧?哪个同学愿意把这两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好,你来!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个同学刚才的朗读?师:是的,这个同学朗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确实读得不错。
尤其是多音字“擂”字,以及“弓弩手”的“弩”字都能准确地读出来。
“擂鼓”的“擂”还可以读作什么音?对了,是lèi。
谁能用这个读音来组词。
哦,擂台,打擂。
但是在课文中,它读作“擂鼓”,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语——擂鼓、弓弩手。
师:你还有意见?嗯,你听得真仔细,他刚才确实把“水寨”的“寨”读成了zai。
老师提醒一下大家,这里的“寨”是翘舌音(板书:寨zhai),你再来读一遍,好吗?嗯,知错能改,也是一种进步。
同学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寨,寨”。
“寨”在这里的意思是指营垒,是军队驻扎的地方。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它是个比较容易写错的字。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想想,你要怎么记住它?或者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对,你看得可真细致。
的确,这个字的下面不是一个“木”字,而是要写成“一”再加上个“小”字。
好,我们一起来写写这部分。
“横,竖钩,撇,点”。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田字本,看看刚刚在田字格里的写法,把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写三遍,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写完了?同桌互相看一看,写对了吗?写得漂亮吗?三、精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两个段落,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画出来,用心体会体会。
师:有不少同学举手了。
你来说说你的体会。
师:你从“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句话体会到诸葛亮早就观察好了气象,算到这天江上会有大雾,他知天文,识地理,真是个奇才。
师:你讲得真不错。
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到了这天是大雾,所以他才敢立下军令状,接受周瑜的造箭任务。
你的推断很合理。
师:这时候鲁肃和诸葛亮都坐在船上,看到这漫天大雾,假如你是鲁肃,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师:你猜,鲁肃可能会很害怕,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大雾的天气,要是遭到曹军的攻击怎么办?此时,你就是鲁肃了,按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你心中很担心。
师:你有不同想法。
哦,你认为鲁肃还可能疑惑不解,诸葛先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为什么选择大雾的天气出发?师:是的,鲁肃对诸葛亮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对,就是“吃惊”。
来,谁来读读鲁肃的这句话?“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们听出鲁肃的“吃惊”吗?这个鲁肃有点淡定。
谁再来读一读?哇,连表情都有了,你听,同学们都为鼓掌了。
师:面对鲁肃的“吃惊”,诸葛亮的反应是——笑!读读诸葛亮笑着说的话。
你来读一读。
诸葛亮“笑着说”——咱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诸葛亮说这句话时,是“笑着说”的。
这值得玩味。
他为什么笑?他在笑谁?笑什么?自己读一读,好好揣摩揣摩。
师:你来发表一下高见。
你觉得了是在笑曹操。
他笑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应战,正好落入圈套,让他的妙计得以实施。
是啊,他太了解曹操,这是讽刺、轻蔑的笑!好,你用“嘲笑”的口吻读读这句话。
不错,是在嘲笑曹操。
师:你有不同意见。
好,你说说。
你认为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笑他忠厚老实,不明底细。
这是宽厚、友善的笑。
好,你也来读一读。
师:你还有其它想法。
来,你的看法呢?你觉得他是在笑周瑜。
为什么?是呀,周瑜忌能妒贤,本想陷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将计就计,周瑜的小算盘落空了。
这是一种自信、胜利的笑!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能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是读书的好方法。
看来大家都已经走进人物的内心,那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女同学扮演鲁肃,读出吃惊的语气,男同学扮演诸葛亮,自信从容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你们分明就是小鲁肃和小诸葛了。
师:这边,诸葛亮饮酒取乐,谈笑风生;而在另一边,曹操看到这漫天大雾,听到擂鼓声,他的反应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读读第八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曹操的话?大家评一评,他读怎么样?师:你说他把曹操的性格特点读出来。
那你说说,曹操有什么特点?生性多疑的曹操看到这漫天大雾,听到擂鼓声,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他想:这诸葛亮一向诡计多端,专门爱放烟雾弹,我可得谨慎一点,不能轻易出兵,免得中了他的圈套。
师:是啊,这漫天的大雾就像丢给了曹军一颗巨大的烟雾弹,让曹军不知所措。
于是,曹操下令——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文中说:“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师:你感受到箭非常多,好像下雨一样,密密麻麻。
你还能够从修辞手法上来体会,特别好。
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箭比作雨,形象地写出了箭的数量之多。
你能不能也运用修辞手法,说一说万箭齐发的情景。
师:你把箭比作了会飞的鸟儿。
射出的箭仿佛一群鸟儿,密密麻麻地往船上飞扑过来。
师:再换种修辞手法,谁来说说?师:箭呼啸着狂奔而来,耳边仿佛都能听到簌簌的声响。
你用了拟人的手法,还仿佛听到了箭的声音,可见箭有多么的快,有多么的多啊。
师:你看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大雾的天气,还算准了曹操的心理。
他不仅识天文,而且懂人心。
他真的是——神机妙算。
(板书:识天文懂人心)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你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