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26猫一、教材分析1第六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猫》一文出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课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哲理。

2、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

3、本单元的教法学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课文蕴含的深意。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与生活较接近,这都为学习本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三、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1积累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重点)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巧妙的结构布局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重点)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理解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特点第二课时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四、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一)教法、学法“四环节”教法:1博学之——教给学生筛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审问之一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发问。

3.慎思之一一指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4、笃行之一一启发学生“知行合一”。

“四环节”学法:1自学: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揣摩文中细节描写的学习方法。

2.互学:通过同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即:对比手法的作用。

3.导学:指导学生发问,深入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4.拓学:学了本文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或比较阅读,找出两文的异同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把握文意,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重点)3、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4、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重点)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儿童歌曲导入,同学们,歌中唱道不让小猫受委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但因自己的过失让其中一只猫受了委屈,致使他家永不养猫。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过失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在学本文之前老师给大 家介绍一则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自古以来,学贵有法,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读一下。

(屏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四书之一的《中庸》,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简单地说:就是广博的学习知识, 仔细的询问知识,谨慎地思考知识,明确的分辨知识,默读课文,标出文中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词句,填写 表格,全心全意的运用知识。

古人总结的这些方法,其中的四法来学习郑振铎的《猫》。

二)预习检测,诊测字词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对做任何学问都实用,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运用 相称郁闷 娱乐 污涩怂恿 婢女 蜷伏 惩戒 怅然2、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 相称ch eng 郁y 0闷 娱y d 乐B 怂恿s m gy eng 婢p i 女C 惩ch eng 戒 怅ch eng 然 )(2 分)污涩s e 蜷ju cn 伏妄w e g 下断语D 一缕(I ⑪红绫I ing虐待nu e d e3、 听写以下词语:怂恿蜷伏 惩戒 怅然凝望n m g 4、请你指出解释不正确词语A 怅然:愤怒的样子。

B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D 妄下断语:独自下结论。

(预习检测的目的: 落实学生预习的情况, 如课堂上不检测, 布置的预习作业就形同虚 设。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 )首先让我们用第一种方法“博学之”来感知这篇课文,“博学之”就是广泛地猎取,对再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用画线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提取重要信息,用词语或简洁的语句概括则是训练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

用“博学之”的方法广泛地猎取,通过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大概内容,对课文进行最大限度的筛取信息。

)五、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在学本文之前老师给大家介绍一则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自古以来,学贵有法,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读一下。

(屏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四书之一的《中庸》,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简单地说:就是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的询问知识,谨慎地思考知识,明确的分辨知识,全心全意的运用知识。

古人总结的这些方法,对做任何学问都实用,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运用其中的四法来继续学习郑振铎的《猫》。

二)品读课文,揣摩写法(自学)1请你找到作者描绘三只猫的传神之处,并说出妙在何处。

并按此句式说话:“读_____________ ,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__ 猫。

”(用“博学之”的教法让学生广泛猎取,通过抓关键句揣摩课文的细节描写,自学用批注法学习。

自学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揣摩。

用画线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批注。

)三)研读课文,把握情感(互学)下面,我们运用第二种方法:审问之,仔细的询问知识。

现在老师先询问:1、“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呢?第二只猫走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0—34自然段,画出直接抒发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

你认为30 —34小节应用什么语气来读?3、既然作者最痛悔的是第三只猫,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同学们,通过审问之,我们明白了作者运用对比写法的良苦用心了。

但是,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痛悔的仅仅是一只猫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什么问题?请大胆的问出来。

(互学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读的基础上,以读促悟,突破难点的研读过程。

教师先提出两三个有价值、有深度、有技巧的问题,分发到各小组探究。

之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容易突破难点了。

此环节是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学习的提升创新阶段,是激发学生深度感知文本、质疑文本阶段。

先教师“审问之”,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良苦用心,而后再让学生“审问之”,使师生共同更加深度的感知文本。

)五)走进作者,知人论世(导学)(预测学生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时候?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同学们,我们提了问题,就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知识,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三种方法:“慎思之”既:谨慎地思考知识。

师点拨:《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

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一—文学研究会。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

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

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借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告诉大家: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导学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仔细分析问题,做到“慎思之”。

最后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

)六)拓展迁移,交流分享(拓学)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

即:“笃行之”。

这是我们要学的第四种方法。

下面请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或比较阅读郑振铎的另一篇短文《唯一的听众》,并说出《唯一的听众》与课文《猫》异同点在哪里。

(拓学环节设计意图: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

即: “笃行之”。

根据本文的主题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现实生活中彼此之间的误会。

此设计重在落实情感标。

进行比较阅读。

内容既扣住课文的重难点,又有所延伸。

此设计重在落实能力标。

二者任选其一既可。

)板书设计博学之筛选整理信息细节描写审问之对比痛悔慎思之意图主题笃行之知行合一沟通酝酿教法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猫》教学反思三十三团李自树2014年5月8日,我有幸到三^一团参加塔垦区中学语文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联片教研活动,听了各位同仁的课,真的受益颇丰。

特别对张利主任及各位同仁给我提的宝贵意见,深表感激。

同时自己对这节课也心存不少遗憾和难言的困惑,希能与同仁们商榷。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固执的支撑着自己,我认为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如在教法上丘壑在胸,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才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使命。

读书要讲究方法,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学生会受益终身。

我上课伊始,给学生介绍读书方法的名言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把此方法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方法的运用及益处。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品读课文揣摩写法一一研读课文把握情感一一走进作者知人论世一一拓展迁移交流分享。

教学环节与读书方法该如何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一、教一一整理信息,细节描写的方法传授学一一圈点勾画,独立思考的批注学法我把想教给学生整理信息,细节描写的方法,用这样的问题来呈现:让学生找到作者描绘三只猫的传神之处,并说出妙在何处。

并以要求句式说话:“读____________ ,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__ 猫。

”在此环节上,意在训练学生在进行整理信息的时候运用批注的方法,同时领悟细节描写的妙处。

学生完成旁批后,我再引导,如课文只用同学们概括出的词语,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悟道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

课上到此处,我马上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去了。

在评课时张主任说:如能马上在细节描写上训练学生当堂写作,哪怕一两句话也好。

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想用此法当堂习作,但计算至少要给学生五六分钟时间进行思考和汇报,下面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于是一狠心,就砍去此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