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老奇台中心校徐婷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重点: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⑶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一篇文章《猫》,这篇题为“猫”的文章,实际写的是“养猫”。
这点从文章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和文章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可以看出来。
从“养了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肯定有许多曲折的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读这篇课文,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学习课文⒈整体感知⑴运用媒体播放范读课文录音。
要求:①学生在书上勾画生字及生词。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运用媒体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如下):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忧郁怂恿蜷伏惩戒污涩怅然⒉解释下列词语。
郁闷怂恿蜷伏惩戒断语⑵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如下):思考题一:文章写“我”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②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思考题一: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及感受。
2.精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如下):思考题二: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几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
思考题三: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二:教师边明确、边板书:板书二:来源样子性情结局第一只:要来的花白活泼病死第二只:要来的黄色更活泼亡失第三只:拾来的花白不活泼亡失④明确思考题三: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
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三。
显示第四屏(如下):思考题四:“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思考题五:文章围绕养猫的经过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各自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把三个故事组织起来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猫》教学反思老奇台中心校徐婷《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我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朗读训练和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不仅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更注重使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领悟作者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浓烈,在课堂中,学生们学得生动主动、轻松愉快。
这一课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的整体脉络。
大猫性格古怪,小猫淘气的特点。
通过“从哪里能体会出猫的性格古怪”和“再现小猫的淘气场景”这些整体感知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逐步感悟、理解,从而逐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猫的性格特点。
(二)体悟情感,学习、品味语言文字在《猫》这篇课文里,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了解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语言。
譬如,运用不同方法、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屏息凝视”的词义,感受猫的尽职;将“小梅花”和“小脚印”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比喻运用的精妙。
本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缺少及时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到位,以后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改进。
《猫》说课稿老奇台中心校徐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本课为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选编了六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
《猫》一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定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字词(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针对事件观点明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及对我的影响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文字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3.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的写真较深奥,六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读文、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整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让学根据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字词预习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给猫猫建立小档案教学过程(一)字词预习检测(二)激趣导入(用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有的同学说的生活因你而精彩。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猫猫档案(四)自学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作者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家中的三只猫,请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和猫对我的影响。
二、展示第一课时预习内容,探究、总结学习内容(一)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按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此环节通过学生在文中找到描写三只猫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就猫的外形、动作、情态等细节进行描写的方法,使三只各不相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
(二)重点品读(15-34段)1、指名朗读,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试复述。
2、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重点品读关于第三只猫的描写,得到启示或教训,为下一步理解文章主旨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默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1、按句式说话,体会作者恰如其分感情表达,学习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
读,我体味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此环节学习本文抒情的特点:感情真挚,三回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辛,或怅然、愤恨,或忏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很具有感染力。
2、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作者在第二只猫丢失后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在第三只猫死后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了。
(四)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那么你读过本文后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说些什么?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通过此句式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主旨。
(从不同的角度看,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人或被人误解?把事情经过说给同学听一听,并且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六)学后反思:(学生从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点等方面谈收获)学生谈,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三、教师总结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