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翻译
• 创造的人不能老打句法的主意, “ 以致阻遏文思, 变成 ‘见其小而遗其大’;一味的只想着文法、句法、风格, 决没有好的创作可能。” • “这类演员似乎有两种人格: 既是演员, 同时又是观众。演 员使他与剧中人物合一, 观众使他一切演技不会过火。因 为他随时随地站在圈子以外冷眼观察自己, 故即使到了猛 烈的高潮峰顶仍然能控制自己。以艺术而论, 我想第二种 演员应该是更高级。”
翻译实践中的经验
•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 另找。” • “倘能将英译本与法文原作对读,亦可获益不少。纵英译 不尽忠实,于译文原则亦能有所借鉴。增加自信。” • “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长缩短” • “认清自己的文学派别” • “使我郑重将事的第二个原因, 是学识不足, 修养不够。 • “人生经验不丰富,不能充分体会到一部作品的妙处” • “甘心情愿地多做几年学徒”
• 5. 为西洋文学研究略尽绵薄 • “尚能勉强支持之日, 为国内文艺界作些填补空白的工作” • “早日恢复目力, 以后即或半日工作, 亦尚可为西洋文学研 究略尽绵薄”
二、读者倾向—读者就是上帝
• 1.选材的标准。 • “一则气质相投, 容易有驾轻就熟之感; 二则既然爱好, 领 悟自可深人一层” 。 • “非诗人绝不能译诗, 非与原诗人气质相近者, 根本不能 译那个诗人的作品”
傅雷先生对于翻译这个职业的领悟
文学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 悲天悯入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家;所以要做 他的代言人,也得像宗教家一般的虔诚,像科学家 一般的精密,像革命忐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 • • • • •
•
• • • • • • • • •
短篇小说《梦中》,1926年1月《北新周刊》第13、14期。 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1927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 《法行通信》15篇,1928年《贡献旬刊》第1、2卷各期。 《塞尚》,1930年10月《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 《薰琴的梦》,《艺术旬刊》第1卷第3期,1932年。 《现代法国文艺思潮》、《研究文学史的新趋向》、《乔治· 萧伯纳 评传》、《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底前途》、 《现代青年的烦闷》,《时事新报》“星期学灯”专栏,1932年10月 至次年5月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文学对于外界现实底追求》等文章四篇, 《艺术旬刊》,1932年; 《雨果的少年时代》,《中法大学月刊》第8卷第2期,1935年12月 《论张爱玲小说》,《万象》5月号,1944年 《所谓反美亲苏》,《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1956年《文艺报》第14期 《与傅聪谈音乐》,连载于《文汇报》,1956年。 《评<春种秋收>》,1957年《文艺月报》1月号。 《闲话新年》,《文汇报》,1957年1月1日。 《翻译经验点滴》,《文艺报》第10期,1957年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香港三联书店,1985年。
• 译前阶段: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其次,要充 分吃透原著。
• 译中阶段: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 和谐统一。 • “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 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 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译后阶段:反复修改 • “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 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 “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
• 3.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效忠 • “巴尔扎克总离不开封建统治的两件法宝, 君主专制和宗教, 仿佛只有这两样东西才是救世的灵药” , 这是“我们和巴 尔扎克距离最远而绝不能接受的地方。⋯ ⋯他是一个天才 的社会解剖家, 同时是一个与时代进程背道而驰的思想家”
• 4.“忧国优民之心” 始终如一 • “国内情形还得艰苦几年, 只有耐心埋头尽我的本分, 在我 的岗位上干些小小的工作, 也许一时对国计民生毫无补益, 可能将来还能给人一点儿帮助。我的心情还是那么积极。” • “弟虽身在江湖, 忧国忧民之心未敢后人,看我与世相隔, 实则风雨鸡鸣, 政策时事, 息息相通, 未敢脱离实际, 爱党爱 友之心亦复始终如一。”
• “形似”: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 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 • “神似”: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 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
• “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 传其内涵之神。”、“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 乎?”、“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 神似。 • 翻译极像音乐的interpretation,胸中没有Schumann的气 息。无论如何弹不好Schumann。”
• “翻译任何作品, 欲求彻底提高品质, 必须与国外学术机关 联系: 倘属现代作品, 尤须与原作者联系;倘属古典作品, 国外亦有不少专门团体。例如法国有巴尔扎克学会, 照理 对翻译巴尔扎克的人可能有很多帮助。”
• 第二, 表达要“传神达意” •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 与精神, 译文的流畅与完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 不至于再有 以辞害意, 或以意害辞的弊病。”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以前旧译细检之下, 均嫌文字生硬, 风格未尽浑成。”
三、美学观—“ 神”与“形”的和谐
• 重神似不重形似 • “神似, 也即传神, 顾名思义, 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 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 各种文字各有特色, 有 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 而翻译决不是直线似的字当句对, 而 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 “要求传神达意, 株两悉称, 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 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 “得其精而亡其粗,在其内忘其外。”
• 2.理解、表达与读者。 • 第一, 理解要“化为我有” 。 • “事先熟读原著, 不厌其烦, 尤为要著。任何作品, 不精读 四、五遍决不动笔, 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 (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 方能谈到 译” • “ 翻译一本书的酝酿过程, 少则数月, 多则数年, 不准备妥 当, 决不轻易动笔”
• 2.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 “ 偶读尊作《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陶大哭, 如受神光烛 照, 顿获新生之力, 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 “贝多芬以其 庄严之面目, 不可摇撼之意志, 无穷无竭之勇气, 出现于世 人面前, 实予我辈以莫大启发”;“又得拜读《弥盖郎琪罗 传》和《托尔斯泰传》, 受益良多。”
傅雷与翻译
先生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 兼行文流畅,用字丰பைடு நூலகம்,工于 色彩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傅 雷体华文语言”,在文学翻译 界独树一帜。
生平
• 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南汇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 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 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 罗兰、伏尔 泰等名家著作。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 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后因政治原因,傅 雷与其夫人朱梅馥双双自杀于文化大革命前期,享年58岁。
翻译观
• 政治倾向—以文艺振兴中华 • 读者倾向—读者就是上帝 • 美学观—“神”与“形” 的和谐
一、政治倾向—以文艺振兴中华
• 1.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 • “我爱我的祖国, 她虽然贫困落后, 但她是抚育我的故土。 我们中国人要为国家争一口气, 使她快快繁荣富强起来。 东方睡狮呀! 你到底什么时候能醒转过来啊。”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 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 琴家。”
主要译著
• 巴尔扎克,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 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 《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 《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 《猫儿打球记》。 • 罗曼· 罗兰,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 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 伏尔泰,《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 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 • 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