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冬祭刘建超①我和杨晓敏是朋友,杨晓敏写小小说。
体格魁梧、剑眉锐眼的杨晓敏在西北雪域高原戍边十五年。
他的小说散文几乎都与喜马拉雅有着不解的情缘。
②杨晓敏讲过这样一个经历:在西藏有个最偏远的地方叫“雪域孤岛”,驻扎着海拔最高的哨卡,哨卡周围被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毫无生气。
连续几天落雪,一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
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逮住了这只红狐狸。
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光亮柔软,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③杨晓敏说,你知道吗,传说雪域高原的狐狸油可以治疗冻疮,用狐狸皮做的围脖可以抵住风雪的严寒。
几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们不敢大声说话。
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④哨长摸出一把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
士兵们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脸上裂开花的新兵呜咽着说,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腾跃着向雪野掠去……⑤杨晓敏说到这里时,刚硬的汉子眼里布满了柔情,吐出一口烟,仿佛那团跳动的火焰还在眼前闪动。
⑥我被这个故事感染了,羡慕地说,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雪域高原看看,去找找红狐狸。
⑦杨晓敏说,红狐狸是雪域高原的精灵,哪能你想见就见得着。
⑧这个故事缠绕了我十几年。
去年,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游,首选的路线就是西北雪域高原,我还给朋友们讲了红狐狸的故事,挑逗得几个哥们儿心里痒痒的,开着两辆越野车,向着喜马拉雅出发。
出发前,我给晓敏发了短信:我去拜访你的....雪域高原了。
⑨自驾游的乐趣就是随心所欲,几个哥们儿如挣脱了缰绳的野马,自由狂野地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晶莹剔透湛蓝如镜的羊湖,冰挂如柱天地相接的珠峰口,穿越荒凉美丽的无人区,把哥几个大老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
昆仑山口遇见的奔腾野驴,公路边旷地上悠然自乐的野兔,峭壁上优雅挺立的藏羚羊统统收入相机中。
还就是没有见到红狐狸。
⑩夜晚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问寺中僧人,附近可否能见到红狐狸?僧人指着雪山说,以前有,经常可以看到,白雪间,一团火在跳动。
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我对着空旷的雪山,高喊着:红狐狸,我来看你了——只喊了两声就觉得头晕气短,几个哥们连忙扶我坐下。
明天就该返程了,我真怀疑,杨晓敏给我讲的故事是不是杜撰的。
晚上睡梦中,我真的见到了那只红狐狸,它就站在我的眼前看着我,可我伸手怎么也摸不到它,慢慢地,我看到了它在流泪,它的泪是红颜色的。
?离开了雪域高原,几个哥们儿说,只顾着看美景品美食了,也没有带点土特产。
好在途中有许多卖旅游品的摊点,大家下车自行选购了。
?我没有购物的任务,独自一人站在路边,望着远处的雪山。
?要皮子不?雪山狐狸皮,好东西。
一个小贩悄声问我。
?他的手中拿着一张红红的狐狸皮。
?我接过来细看,泛着光泽的柔软的绒毛没有一根杂色,捧在手里如同捧着一团火焰。
这可是国家保护动物啊。
?小贩说,只要给钱,藏羚羊的皮也有。
?小贩要的价钱很高,我没有迟疑,把狐狸皮放入了行囊。
?回到老街,我邀请杨晓敏来喝茶,品墨脱咖啡。
我兴致勃勃地讲了一路所见,晓敏只是微微笑着,品茶,听我叨叨,也不插话。
我知道,在我眼中的那些风景,早已是他心中的永久珍藏了。
?我说,我见到红狐狸了,你说的那种红狐狸。
?晓敏浓眉挑了一下,笑笑,继续品茶。
○21你不信?你等着。
○22我小心翼翼展开了那张红红的狐狸皮。
○23杨晓敏吃了一惊,他粗壮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皮毛,仿佛它还是那种睡着了的小精灵,我看到晓敏眼中有晶莹的泪珠在闪。
○24杨晓敏静静地...品着茶,直到告辞离开,再也没有看那张皮子一眼。
○25我把皮子包好,埋在院子里的榕树下。
○26妻子裹着一身雪花进来,说,院里的榕树下干吗点了两根香啊?祭奠谁啊?○27我说,你,我,他,人类自己。
○28窗外,寒雪纷飞。
(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拜访你的....:(2)静静地...: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答:3.繁笔之处,用墨如泼;简笔之处,凝练厚重。
这篇小说可谓“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我’埋葬狐狸皮”两处情节对本文繁笔和简笔的妙处加以赏其妙”。
请结合“杨晓敏讲故事”和“‘析。
(5分)答:4.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换成“红狐狸”更合适,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理由。
(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无须多言[美]鲍勃·佩克斯“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这是我离开餐厅的时候听见的。
餐厅里济济一堂。
坐在我周围的要么是家庭聚餐,要么是朋友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新闻、商务会议,也有像我这样只是来放松一下的。
当然,大家都热烈地交谈着。
不过我对面的那张桌子上有点不一样,那张桌子上的人总是沉默不语。
我刚坐下来时,看见两个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其中一个看上去30多岁,穿着旧工作服,头上仍然戴着棒球帽。
另外一个我猜有80岁左右,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皱纹,呈现着岁月的痕迹。
身上穿着一件建筑工人常穿的红格子衬衫夹克,比较厚,外出时穿着应该很暖和,但是也不会厚到会限制你的行动。
不过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就像他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没什么要说的。
“噢,我今天实在是饿坏了,爸爸。
铲雪、扫雪的工作就是这样。
”年轻人说。
“嗯,是啊。
”老人答道。
接下来又是很长时间的沉默。
突然,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来了。
”手指着门口。
年轻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终于有人要加入到他们中间,把谈话继续下去了。
新来的两个人,看起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十来岁的孩子。
女人坐在年轻人的旁边,老人起身给孙女让出一个位子。
女人边坐边说:“爸,真高兴见到您。
”“我也一样。
”老人说。
接下来又是沉默,甚至比之前沉默的时间还要长。
服务员走过来,他们点了早餐。
老人起身,嘴里念叨着:“我要去一下洗手间,人上了年纪,总是这样。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说:“天啊,我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
我们就坐在这里到处看,他总是不说话。
”“我明白,可是该对他说什么?”女人说。
“他这么个老人,对一个老人该说些什么呢?”孩子插了一句。
哦,不。
我开始坐不住了,我简直无法坐在那里再听他们说下去。
我要说上几句,话到嘴边我咽不下去了,哪怕他们可能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问一问他童年的事情。
”我边吃边说。
“什么?对不起,您在跟我们说话吗,先生?”女人问道。
“对,我知道这不关我的事,可是你们是否意识到他能给予你们的是什么,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老人一生中见过什么?在你们一生中还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他就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我说。
又是沉默。
接着,我告诉他们:“和他聊聊他的童年,问他小时候雪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成千上万个故事告诉你们。
他之所以不开口,是因为没有人问他。
”这时,老人回来了。
“噢,我感觉好多了。
你们知道吗?我从没像现在感觉这么好。
”老人对他们说。
他们都扭过头来看着我,我耸了耸肩膀,没错,老人们都爱谈他们的生活。
人老了,感觉好不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好和不好都得接受。
沉默许久,小女孩问道:“爷爷,您小的时候,雪有这么大吗?”“啊,亲爱的,这和我们小时候的雪完全不一样。
我有没有跟你们讲过那场把整个房子都掩埋住的暴雪?”他问道。
“没有,我从来都没有听您提起过。
”年轻人说。
接下来的20分钟,老人神采飞扬地谈起了那场雪,甚至起身给大家比画雪堆有多高。
整个早餐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问了很多问题。
他们不时开怀大笑,老人兴奋得就像站在舞台上表演着他自己的人生故事。
正当我准备起身离开时,听到老人说:“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呃……我们以为您不想说话。
”女人说。
“你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我以为自己是一个让人厌倦的人。
知道吗?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很艰难。
自从你妈妈走了以后,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他顿了一下,我看见他不安地搓着那双因生活艰难而变得粗糙的手。
接着他说:“知道吗?你妈妈和我,就像一首歌:我是作曲的,她是歌里的词。
”像那个年龄所有坚强的老人一样,他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情感。
他抽了抽鼻子,擦了擦眼睛,说:“如果没词儿了,唱歌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要转身离开时,看了一眼对面桌上。
我看到小姑娘揽着爷爷的肩膀,微笑着朝我挥了挥手。
此时,她无须多言。
(有删改)5.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分)答:6.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分)(1)老人神采飞扬地谈起了那场雪,甚至起身给大家比画雪堆有多高。
答:(2)你妈妈和我,就像一首歌:我是作曲的,她是歌里的词。
答:7.结合全文,简析标题“无须多言”的意蕴。
(5分)答:8.文中的“我”不是老人家庭中的成员,但在文中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答案精析拜访”表现了“我”对雪域高原心仪已久,表现了“我”即将前往雪域高原的喜悦之情和庄1.(1)“重之感;强调“你的”,突出了杨晓敏与雪域高原有着不解的情缘。
(2)“静静地”表面上是写杨晓敏见到红狐狸皮后默不作声,实则写出了他内心极度的不安宁和无法言说的痛楚。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形娇美且通晓人性的红狐狸被抓后的幽怨之情,为下文写因触情释放它埋下伏笔。
3.①杨晓敏讲红狐狸的故事是繁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哨兵释放红狐狸的全过程,引人入胜。
娇美而富有灵性的红狐狸为哨兵寂寞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哨兵怜爱并放掉红狐狸,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意的故事,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为下文“我”前往雪域高原力寻红狐狸的情节做铺垫。
②“我”埋葬狐狸皮是简笔,凝练厚重地表达了“我”的情感。
“包好”“埋”“点”三个动作,简练地写出了“我”埋葬和祭奠红狐狸皮的过程,表达了“我”对红狐狸的怜悯之情。
也表现了人面对自然时的自我觉醒和反思,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升华了主题。
4.(示例一)我认为以“红狐狸”作标题更合适。
①红狐狸是文章的线索,全文以红狐狸串联各个情节,以“红狐狸”作标题,可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密。
②以“红狐狸”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文章讲述了红狐狸的悲惨命运,以悲剧主体作文章标题,更能凸显主旨,深化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冬祭”作标题更合适。
①“冬”交代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时间背景。
②冬天有着肃杀之气,奠定了小说凄冷的基调,暗示了红狐狸悲惨的命运。
③“祭”象征觉醒和反思,以“冬祭”为题,能够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