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园林对比

中西方园林对比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区别
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l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

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

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

(2.1)中西园林间形成的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首先就要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它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是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的广博。

当时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强调不要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取其精华。

中国古代哲学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2.2)中西园林的不同由于根源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下中西方园林的不同点。

1)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因理性美的观念支配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比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

西方园林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所以西方园林总是表现的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中国人则比较感性,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也都是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2)中国园林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认为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没有什么规律性。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他的必然性、规律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随机性。

从形式上看,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整整,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保留其原貌,即便是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力求与自然融合。

园林的设计建造显然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在西方的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只是把它当成美的一种素材。

他们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

中国人对自然美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从而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契合点,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引起共鸣。

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导致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

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黄金率;
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更注重意境美。

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虽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衡量景的标准是要看它能否触动人,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

无论是中国或西方,一个好的园林,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点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西方园林图片欣赏:
西方园林:
意大利台地式园林
中国园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