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淮南子》
1.内容:一是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
二是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三是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2.而传述下来的部分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
总结: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3.原始意识影响文明时代史学家历史观点的面貌
孔子和《春秋》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孔子修《春秋》
1.背景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步伐加快,史学的发展是历史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反映
2.地位
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来源
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采用鲁国的纪年,但记载了周王朝和列国在这个时期的大事
4.内容
共含242年史事,每年都有史事记载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了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事
5.方法
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
二、《春秋》的属辞比事
属:遣词造句
辞:缀辑文辞
比事:排比史事
1.比事:
在史事和时间的关系的处理上,逐年编次
以记鲁史为主,而包括周王朝以及列国在这一时期的大事,要求汇集、编次同一段时间里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史事
比事还有一层含义,是对诸多史事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用较小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诊断
《春秋》的比事在对史事处理、史书编撰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属辞
有一定体例上的要求,记事有不同的写法,重视言辞、文采的运用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三、《春秋》尊王道重人事
尊王道:
含义:周礼或周礼规定的社会秩序
政治、等级、伦理、道理秩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现,是合乎秩序的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天下无道”的表现,是不合乎秩序的
重人事
《春秋》重人事,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它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记载内容:认真记载政治上的得失成败,记载水、旱、虫等,都是作为与人事有关的自然现象来看待,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
《左传》
1.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记载时间及内容
上限与《春秋》相同,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史事
所记晋事最多,鲁,楚事次之,关中、齐事又次之,卫、宋、周、吴、越、陈更次之
《左传》写出了这个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左传》在历史编纂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书的容量,在编年体记事的总体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了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的经历与活动
写战争、辞令也很出色
写辞令,往往都是在列国的政治交往中写出了它的重要性
3.内容鲜明特点:
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过程
《国语》
1.地位:
《国语》是战国早期的私人历史撰述,在编撰体裁上是分国记言,是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2.记事内容
共21卷
《国语》记列国政治言论,以晋国最多,郑国最少
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使得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历史表述上,善于指陈历史形势或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出历史的总结。
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其中本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如《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
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
如《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又专传、合传等。
如《伯夷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全书130篇,《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
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
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体裁,把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活动过程全部贯串在一起,使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的沿革损益,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
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
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
(2)历法的产生。
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
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是毫无简直的。
(2)历史意识的产生。
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的依据;同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