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
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
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
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
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
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
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
《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
《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局限性:⑴是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⑵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5、五德终始说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所提出的历史循环学说。
邹衍把阴阳与五行配合起来,提出五德终始的循环论和命定论,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是五德,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代表其中的一德,按照五行相胜的次序互相更替,周而复始。
秦始皇是第一个实行这种学说的,认为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
秦始皇采用这种学说主要是用以证明代周的必然性,为自己在历史中争取一个正统地位,为专制主义皇权寻找理论根据。
6、天命人心说(其实可以参考西汉的天人感应说)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的观点。
“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
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
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合理依据。
天人感应说:天赋予君主统治万民,君治民好则降祥瑞,君残暴则异象。
民不能直接反君,而是通过民意沸腾,天观暴君对民残暴,天降灾惩君,故民若反君,也是借天命,打着天命反君。
7、魏晋南北朝隋唐宗教方面的史书①《佛国记》:著名僧人法显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中外交通的记录,它记述了印,巴,尼,斯等国历史和宗教情况,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宝贵文献。
②《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
唐玄奘口述,辩机编集而成,共十二卷,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③《高僧传》《续高僧传》《出三藏记集》:记载西去取经僧人,重要的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资料。
④其它著作: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海内寄归传》、《往五天竺国行传》等8、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①唐初统治者对修史是非常重视的。
622年,唐高祖采纳令狐德芬建议,诏修魏、周、齐、梁、陈、隋六朝史,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具体成果,但却为唐初修撰前代史确定了宏大规模。
②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史馆,宰相任监修,后称监修国史,成为定制。
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
9、刘知几《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三长论”和“直笔论”。
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
《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古书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家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记载历史,不能任意曲笔篡改。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6)在修史制度方面,刘知几反对设官局修史之制,而主张“—家独断”,个人修史。
(7)主张对史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盲从圣贤及经典,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批评。
(8)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应以人事为主,有于唯物主义的观念。
10、宋元史学的发展特点:背景:A.政治上: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时期;品官地主取代门阀地主登上政治舞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明显,统治阶级重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B经济上:宋元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有长足的进步。
如雕版印刷繁荣和活字印刷发明C.文化上: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和宋代科举事业发达,封建文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大。
理学兴起对政治,文化影响极大也促使史学进一步发展、史学发展特点:1史学空前发展:史书数量大增,各种体裁、体例的史书都有发。
①旧体裁得到新发展:编年体重新崛起《资治通鉴》出现,之后有人直称编年体为“通鉴体;②新史学体材的开创: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纲目体,朱熹与门人赵师的《通鉴纲目》;学案体,朱熹《伊洛渊源录》;等2新儒学的发展对史学的影响:A理学关于历史的认识是当时史学思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家具理学家双重身份b理学关于“天人问题”的探究影响一宋代史学的“求通”观点C理学家关于春秋褒贬义例的见解和关于正统的说法影响到史书的的编撰。
3修史机构更加完善:主要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会要所等。
官修成果丰硕:修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会要等;4私修史书的繁兴:开文禁,允许私修,如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欧阳修《新五代史》等论述宋代史学繁荣的主要表现:1、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宋代修史机构主要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碟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和时政记房等。
2)宋代各修史机构分工细致,各有专司:2、史学体裁的发展与创新:1)编年体通史: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此后形成为一种专门的“通鉴学”。
2)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3)纪事本末体、纲目体: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以历史事件为纲的新史体。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的纲目体。
3、历史文献学的发展:1)疑古考辨之风兴盛:宋代史家多为疑古派,如司马光疑《孟子》。
他们著书立说,疑而辨之。
2)金石学的产生。
中国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是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其它有名的金石学专著尚有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4、方志的繁盛与方志学的形成:宋徽宗在朝廷设置专门的中央修志机构——九域图志局,主管全国的修志事宜。
这是中国最早由中央政权设立的专门修志机构。
5、宋代史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史家记事遍考群籍,注意从稗官野史、轶闻小说中采择有用的史料.不为正经、正史所拘6、官修、私修并行,史书数量大增。
官修成果丰硕,包括日历、国史、实录、会要等;另外开文禁,允许私修。
宋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史学特点是:①理学家关于《春秋》严名分等级和伦理道德观点的发挥,在史学领域内有反映。
②史学求通观点得到发展。
③史书体裁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编年体体裁史书的崛起。
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史学反映的特点是:①当代史和民族关系史都比北宋有较大发展。
②在史学思想上,思想家对历史、社会、人伦问题的思考,提高到哲学高度上。
③历史文献学上,南宋在北宋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④史学体裁体例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⑤史家很讲究书法、义例。
⑥南宋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具有特点的史学流派。
第三个阶段是元代。
①民族史书的编写比以前有发展,特别是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民族史著作。
域外史额著述也值得重视。
②全国性的志书和省志的编修。
③典制体的官修著作也相当可观。
④前代史学巨著的刊刻。
⑤元人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在史学史上是有地位的。
11、朱熹的史学思想1、以气来解释历史的盛衰变动,历史盛衰是一种必然的变化,没有盛而不衰的道理。
2、历史盛衰的变化是一种治与乱的循环。
3、历史的理,体现在“父子君臣”上的等级名分,是封建纲常的内在东西。
4、朱熹在读史、治史上,主张先经后史,认为求学当把经书放在主要位置上,反对离经求史,认为治史不求理的害处是很大的。
朱熹的文献整理成就:1、《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