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1属辞比事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东观汉记》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
到献帝时修成。
历时160余年。
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
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3.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
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
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
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
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4.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6.监修总裁。
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
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
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
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
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
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7.《史通》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20卷52篇10卷39篇10卷13篇49篇。
全书以内篇为主8.“五志三科”“五志三科”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所阐述的关于史书的选材原则的观点。
五志是: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即要求史书要阐发封建道德礼仪,显扬封建秩序,总结古今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表彰统治者的功德业绩,树立典型楷模;三科为: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即“礼仪用舍,节文升降则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书事》)这一方面表现了刘知几的远见卓识,对史书的内容提出了更广泛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刘知几难以超脱封建等级名分的束缚。
“五志三科”的意义在于突出史书写作中道义和伦理成分的含量,从而强调史书彰善惩恶的作用。
9.“史家三长论”“史家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简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①《左传》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②《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③《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④《左传》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⑤《左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性提高了。
《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
2.简述《通典》的体例和史学思想。
体例:《通典》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政书”为体例的通史,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止,全书共200卷,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类,每类又分列若干子目,共1500余条。
每一典章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题。
史学思想:1、创立典制体。
分门别类,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了史书自注方法。
2、主会通。
(1)全面掌握资料,资料丰富。
(2)将历代正史中的书志融会贯通,探本穷源,从古到今原原本本地叙述历史典制的起源、发展,充分揭示各项制度的利弊得失。
3、立分门。
分九门,按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编排。
4、重论议。
一方面,记历代“群士论议得失”,另一方面,以序、论、说、评、按等形式发表己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5、倡经世。
特点有:一是勇敢的批判精神。
批评儒家经典“罕存法制”、“阙匡救之方”等;二是重实际讲实效。
“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
必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
”三是把握社会症结,反映时代要求。
6、进化的历史观。
一是反对“非今是古”;二是主张“变通”和“适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3.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以将史学史研究的内容规定为:历史编纂学、历史观、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史学评论、史官制度4.陈寿史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对三国时期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纂上的适当处置。
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②评论人物基本准确,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
③叙事简洁。
5.杜佑《通典》内容上和体裁上的特点。
①以制度分门立目,他每件事情都按所归属的门类做到以类归从,是第三种重要史学体裁。
②讲求汇通。
③重视论议,包括两方面内容: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和自己对所做事实的评论6.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原因:(1)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皇朝的迭起、对峙和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活动,以及门阀地主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活跃和中外交通的发展等历史特点的影响,由于思想领域中经学发展的相对削弱,《史记》、《汉书》在传播中不断扩大了史学的影响,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多途发展的气象。
①统治阶级对重要史学的认识得到了深化,重视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②私家修史的兴旺。
此外这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纸的普遍使用及印刷术的发明都推动了史学的发展7.唐代史馆制度与设馆修史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史馆制度对唐代史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丰富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
局限:朝廷对史学的控制,不论对当朝史或前代史,都要由官方裁定。
褒贬史事,臧否人物的标准,皇帝诏命的监修,总裁,刊修官执行的就是朝廷的意旨,史臣如何思考,如何撰写,都绝对不能逾越。
故封建时代官修史书是同史家的独立见解直接相对立的,史学家的进步史识和自由思想必然受到严重的桎梏。
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和史官的阶级局限,也必然造成历史记载存在大量的夸饰、隐讳和失实。
历代官修正史的体裁形式,其总体格局也是代代相因,缺乏创造。
同时,监修多无能之辈, 不能贯彻修史宗旨,监修不当,铨配无法,会造成修史责任不专,严重影响史馆修史的效率和质量。
8.简论《后汉书》的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
编纂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2)重“论赞;(3)文字组织做到“疏而不漏范晔的《后汉书》,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是我国一部史学名著,无论从体裁的编撰技巧,还是从所写内容的思想性来说,在史学史上都有其相当高的地位和价值。
①《后汉书》有肯定王权秩序、颂扬忠贞名节等儒家正统思想,亦有褒扬避世隐逸、狂狷放达的道家玄学思想,还有对佛教思想的批判等;②首创《列女传》以褒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书中拘于正统思想而除皇族女性外不为女性立传的禁例,肯定了妇女的历史地位,是史学思想上的一大创举;③东汉尚气节,范晔的《后汉书》首创《党锢》、《独行》、《逸民》等类传,来记述社会上敢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这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积极意义。
④范晔生活的时代去东汉已经较远,因此在编写《后汉书》时,与当时统治者并无直接利害关系,当然在编撰时也就有条件据事直书,无需回护隐讳,对于人物评价,亦大体能够做到“立论持平,褒贬允当”。
9.简述《五代史志》的编纂与价值。
编纂:唐初“五代史”均无志,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诏修五代史志,令狐德棻、长孙无忌先后任监修,历时十五年,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
初单行,俗称《五代史志》,后因体例以隋为主,内容亦详于隋而略于梁、陈、齐、周,故编入《隋书》。
价值:《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它比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为丰富。
第一、总结“正史”的书志撰述成果;第二、发展了对天道、人事的认识。
四、问答题1.试比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在纂修动机、编纂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一、纂修动机相同点:二者都是承继父志。
不同点: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继承《春秋》精神;肩负史家职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班固《汉书》:为了踵继《史记》,班彪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歌颂汉朝功德。
二、编纂体例相同点:二者都是纪传体史书。
不同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的是西汉始末。
班固取材于《史记》而并非完全照搬,承袭《史记》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