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合肥168中学自主招生学科素养考核语文卷【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参加一六八中学自主招生考核。
希望你们凝神静气,考出水平!开放的一六八中学热忱欢迎你们!本学科满分为150分,其中含卷面5分,共15题。
用时12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40分)1、古诗文默写(10分)(1)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写国家和个人境遇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用“____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来设想未来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2、名著阅读(6分)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
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
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
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第二十七回)(1)这个文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该书作者是________。
(1分)(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唐僧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加以概括。
(3分)(3)请模仿小说回目的形式,如“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这样的工整句式,根据选段情节,补充横线内容。
(2分)孙悟空识妖魔三打白骨精;唐三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言综合运用(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
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丁)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
当然,家训并非千篇一律,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追溯()绵yán( ) 承载()(2)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3)文中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
(2分)(4)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 来处不易半丝半缕C. 来处不易千丝万缕B. 不易来处半丝半缕D. 不易来处千丝万缕(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剔除糟粕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③发掘精华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A. ②①③④B. ④①③②C. ③④①②D. ④③①②4、材料探究(1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1】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所容人数有限。
2014年12月31日22点多的时候,外滩观光平台人流密度每平米已达到6~7人,大大超出了安全值。
陈毅广场和观景平台的人流是迎头碰撞的,而非同一方向移动。
当时,作为迎接新年的重头表演之一的5D灯光表演成为诸多游客和市民共同的选择,人们争相上下,相向的人流在上下台阶上对撞,结果力量小的人最先摔倒,连带更多的人摔倒……造成了悲惨的踩踏事件。
【材料2】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
每年12月31日,纽约警方就会用防护栅栏将广场从中心起分片隔离。
游客陆续进入每片隔离区,当每片隔离区容纳的游客达到一定数量后,便预留出紧急通道,封锁该片区,只出不进。
于是,每片隔离区有序排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满足所有游客在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
另外,人群的行进方向也要保证不产生紊流,人们只能横进纵出。
活动结束后,则按照先外围后中心的原则有序疏散人群。
如此一来,就减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乱。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1】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分)(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材料1】中踩踏事件的原因。
(5分)(3)为了避免类似的踩踏事件再次发生,请给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4分)二、阅读与理解(50分)(一)(25分)故乡的炊烟郭宗忠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
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
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
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
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
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
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着火光,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初生小牛犊,为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
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
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
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
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
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
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
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
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语文卷第3页(共6页)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
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
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
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
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
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选自2012年3月27日《中国文化报》)5、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分)6、有人根据文章内容,写了一首小诗,请你根据对文章理解,联系诗的句式特点,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6分)故乡的炊烟多么亲切的炊烟啊从故乡的上空飘到我的寄居地在我的记忆里——你氤氲在父亲赶集的冬夜里,是那样温馨你交织在母亲唤归的黄昏中,是那样①______你②_______________ ,是那样浪漫你③_______________ ,是那样④_________你升起在游子盼归的心田上,又是那样揪心哦,如梦似幻的炊烟啊,我要化作你,沉醉在故乡的怀抱里……7、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
(6分)8、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语文卷第4页(共6页)9、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升腾在村庄上空的一缕炊烟。
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
(要求:立意高远,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5分)(二)阅读下面三则诗文,完成10~14题。
(25分)【甲】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注:①元:原本,本来;②运:运用,实践。
②①【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