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目录一、发展现状 (2)二、指导思想及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7)(三)发展目标 (8)三、建设任务 (13)(一)建设良繁基地,确保种植良种化 (13)(二)建设种植基地,提高原药竞争力 (14)(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16)(四)完善流通体系,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18)(五)注重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9)(六)注重传承与创新,繁荣中药回药文化 (24)四、保障措施 (25)(一)建立统筹协同推进机制 (26)(二)建立规范化经营监管体系 (26)(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7)(四)建立良好政策支持体系 (28)附表1:某地2013年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及2020年规划目标 (30)附表2: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2014-2020年) (32)附图1:某地中药材产业工作流程图 (41)附图2: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图 (49)附图3: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50)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我区是国家西北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是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首批在西北地区认定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

我区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产业基础。

为进一步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根据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区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突出表现在:(一)中药材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自2000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某地)”以来,经过10多年的较快发展,我区中药材种植形成了2个特色产业带,即:中部干旱风沙区以甘草、苦豆子、银柴胡、肉苁蓉等为主的沙生特色药材产业带,南部某某阴湿区以秦艽、黄芪、柴胡、黄芩等为主的某某特色药材产业带,同时在全区相继建立了甘草、麻黄、苦豆子、黄芪、秦艽、柴胡等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全面增长,2013年全区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资源修复面积达到110万多亩,其中:人工种植51万亩,资源修复抚育60万亩,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5.6亿元。

(二)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态势向好。

一批区内外龙头纷纷进入我区中药材产业领域,“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已逐渐形成。

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实行订单种植的形式,有效推动了盐池、同心、隆德、红寺堡、彭阳等县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仅同心县在两年期间就培育及引进中药材龙头企业5家,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19个,带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万多亩,中药材产业发展呈强劲赶超之势。

(三)中药材产业链初步形成。

某地某某国药、某某药业等11家中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质量管理认证。

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产品近2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有47个产品,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有金莲清热颗粒等7个产品,正式注册的13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获得批准文号的有多糖杞圣、益肾胶囊等31个产品。

围绕甘草、麻黄、秦艽、柴胡、黄芪等道地中药材深加工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

2010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授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称号,成为西北率先成功晋级为国家第二轮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省区。

由“种植基地”到“产业基地”,虽然仅有两个字的区别,却意味着我区从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到中医药服务业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2013年11月初,国家批准了隆德县中药材科技园建设项目,将成为引领某某区中药材产业向订单农业、精品药业方面发展的加速器。

(四)产业技术创新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区优势道地中药材甘草、麻黄、柴胡、黄芪的综合开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通过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三大自主创新工程,在中回药及其相关领域先后建成了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及专家服务团4个,实现了一个产业、一批平台、一批团队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标。

在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市县区,普遍建立了以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规范化种植和新技术推广队伍,初步构建了天然中药材资源调查监测与修复再生、种质遴选驯化与种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控制检测、技术信息服务与市场销售网络四大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围绕甘草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累计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32个,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项。

建立了银柴胡总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制定的某地麻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及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获国家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

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个治疗肝纤维化新药苦参素胶囊,以及圣穆威胆胶囊等新药产品开创了我区民族医药的新篇章。

(五)政策支持环境逐步完善。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中回药事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将中药材产业提升为自治区十三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某地)基地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同心县、盐池县、隆德县等县相继编制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支持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措施。

这些重要规划和方案的先后实施,为全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虽然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我区其它特色产业相比,无论是基地建设规模、规范化种植技术,还是后续产业链条的延伸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目前,全区大部分中药材都是农户凭经验进行种植、加工的,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质量监控,造成药材质量、产量不稳定等问题。

加之土壤监测,药材采收、贮藏等方面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规程,致使道地中药材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疗效好、安全性高、质量可控、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大品种非常少。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全区现有的中药企业和正式注册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装备相对落后,缺少拳头产品,产业化程度偏低,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

三是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水平严重滞后,与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四是研发水平相对较弱。

中医药科研力量分散,研究方向重复,科技投入整体不足,缺乏公益性、开放式、综合性研发大平台和特色单元研发平台,技术支撑体系尚需继续完善,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与转化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后续产品少,企业技术改造和中药材基地建设受到制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系列产品开发领域的研究项目为数不多。

五是市场及物流效率低。

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全区大部分市场中药材包装简单粗放、转运设备缺少、药材仓储流转损耗多、信息交换和现货交易效率低,造成药农预期收益和道地中药材品牌价值难以保证。

六是投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中药材产业不同于粮食生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而且产业发展多属于贫困山区,政府投入和政策性补贴相对偏低。

加之中医药企业和保健品生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致使大部分企业在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创新驱动、品牌经营”的产业开发思路,以区域大群体、产业广覆盖、发展可持续为基本模式,着力主攻道地品种、质量提升、加工增值三个重点,构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中介、质量监控三大体系,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走中药现代化道路,搭建在西北具有重要位置的中药材初加工和市场转化平台,把我区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药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1.市场引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生产要素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营造开放、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手段,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发展绿色中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推进中药材产业现代化。

3.品牌建设与规模化发展结合。

以品牌建设为杠杆,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以规模提升效益,以品牌引领发展,促成“品牌效应、规模效益、发展后劲”的同步显现。

4.整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中医药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综合开发大品种为核心,实现重点突破,着力打造现代中药材产业集群,促进中药产业链形成与发展。

5.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相结合。

借助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实施中药材产业走出去战略,深化与阿拉伯国家及国内相关省区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天然药材资源自然分布状况及适生条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做强做实中药农业,做新做特中药工业,改造提升中药商贸流通服务业,繁荣中药回药文化,打造回药系列品牌,力争到2020年,打造4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大县和3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回药系列品牌,争取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60亿元,实现中药材种植区域化、中药材基地规范化、道地中药材品牌化、中药材加工精深化、中药材龙头企业集群化、中药材市场信息化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使中药材产业在自治区十三个优势特色产业中的影响和地位大大提升。

2.产业发展目标——打造4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大县根据某地地理环境特征和道地中药材资源分布规律,全力打造4个中药材产业发展大县。

(1)隆德县以建设国家农业(中药材)科技园区,举办某地某某(隆德)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等为契机,全力打造“中国中药材之乡”,全县以黄芪、秦艽、柴胡、板蓝根为主栽品种的中药材种植、修复及抚育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

建设某某(隆德)道地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实现规范化交易、规模化仓储、现代化流通、信息化服务,带动某某道地中药材实现扩量提质增效,市场占地面积200亩。

依托隆德县国家级中药材科技园,建立以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

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点。

(2)盐池县立足建设具有盛名的“中国甘草之乡”,积极扩大金银花、大黄、黄芪等药材的种植面积,全县中药材种植、修复及抚育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