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

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

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

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

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

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

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

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

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

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

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生产的双烯醇酮、黄体酮产品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得欧洲认证。

. 中药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产业链不断壮大至“十二五”末,中药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完成建设项目项。

建成个国家级药源基地,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药加工企业达个,新建生产线个;拥有中药产业科技服务或研发机构个。

申报或获授权的中药产业相关国家发明专利余项,项中药产业化研发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个县开展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

经过近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中药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天麻产业链、杜仲产业链、山茱萸产业链和西洋参产业链;此外,银杏、附子、黄姜等产业链初具规模。

. 中药产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十二五”中,大力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新产品,建成汉中中药信息网、中药产业服务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

拥有省政府批准立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个,从事医药研发的科研事业机构个。

建成个主要中草药品种专业合作社,个中药材集散地,培育中药材经营专业经纪人多人。

专业合作社、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经营经纪人队伍初具规模,中药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中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兄弟地市和汉中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现在产业发展意识不强,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统一,产业政策缺乏可持续性;中药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低;科技研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现代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引导资金匮乏,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创新滞后;野生中药材资源采挖严重,良种匮乏等。

以上五方面因素,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市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在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紧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养老健康等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种植规模稳中有增,精深加工规模壮大,产销渠道畅通的中药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品牌战略,以“汉八味”中药材优势为依托,建设国内外知名的中药药源基地,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之一。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形成“汉药”发展优势与特色。

. 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促进。

树立中药产业发展理念,强化产量与质量并重意识;优化中药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与优势,发展壮大加工集群,加快销售体系的完善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种植、加工和销售协调发展。

. 树立品牌建设战略。

以科技为先导、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品牌为战略,推进“一县一品三层次”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建名优特产品,实施汉药品牌发展战略。

. 强化创新与创业意识。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立足中药产业创业,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建立产业风险防控机制,开拓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思路“十三五”期间,坚持中药产业创新发展,以建设生态中药产业强市为目标,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产区特色,实施“一县一品”建设工程,形成种植规模适度、中药加工壮大、品牌质量有竞争、营销网络畅通的良好格局;形成汉药品质鲜明、国内优势明显,国际有产品影响的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态势。

创新中药产业发展模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依托优势产区和社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开创中药加工和大健康服务新局面;创新中药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中药模式,打造电子商务流通业态,建设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促进市场培育与服务体系完善。

(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我市中药产业“双百”战略(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百亿元中药材加工基地),积极推进“二园一中心”建设(中药产业园、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汉中中药仓储物流中心),培育壮大市县两级中药材集散地建设,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建立汉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促进我市中药产业的中高速增长,把汉中中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新兴产业支柱之一。

“十三五”期间,重点稳固汉中天麻、元胡、附子等汉八味中药材区域优势基地地位,重点建设种濒危稀缺品种和种大宗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

到年,草本菌类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木本药林采收面积万亩,药材总产量万吨;全市中药材种植产值增长率高于农业种植产值增长率的个百分点,中药材加工业产值增长率高于工业平均产值增长率的个百分点;全市中药产业产值比年增长倍,达到亿元,年均增速为。

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亿元,年均增速为,中药加工业产值达亿元,年均增速为。

(五)中药产业发展布局. 中药材种植业布局围绕“优势稀缺大宗”的中药材品种建设区域优势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与科学规划的原则,实现层次化、规模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

()优势主流品种万亩天麻万亩,宁强、略阳等;延胡索(元胡)万亩,城固、南郑、勉县等;山茱萸(枣皮)万亩,佛坪、洋县等;乌头(附子)万亩,南郑、城固等;猪苓万亩,略阳、留坝等;杜仲万亩,略阳、勉县等;银杏万亩,略阳、洋县等;西洋参万亩,留坝、勉县等布局发展。

()稀缺潜力品种万亩白及万亩,留坝、汉台、南郑、略阳等;重楼万亩,镇巴、佛坪、留坝、略阳、宁强等;细辛万亩,宁强,洋县、佛坪、镇巴等;油牡丹-万亩,汉台、城固、勉县、西乡等;珠子参万亩,留坝、佛坪、镇巴等;石斛万亩,洋县、汉台等;九节菖蒲万亩,留坝、佛坪等;太白贝母万亩,留坝、洋县等;林麝养殖基地,洋县、留坝等布局发展。

()大宗品种万亩黄精万亩,略阳、宁强、留坝等;厚朴万亩,洋县、城固、南郑;连翅(青翅)万亩,西乡、镇巴、宁强;五味子万亩,佛坪、留坝、镇巴等;黄姜万亩,城固、西乡、勉县等;娑罗子万亩,留坝、汉台、勉县等;大黄万亩,镇巴、西乡,宁强;五倍子万亩:城固、西乡,洋县等布局发展。

此外,各县(区)根据适生性和市场需求预测,布局种植:党参、葛根、淫羊藿、秦艽、天南星、远志、黄芩、金银花、丹参、紫苏、柴胡、茯苓、木瓜、板蓝根、苦参、牛蒡、虎杖等。

()优势产区基地与品牌认证建设重点塑造“汉中天麻、汉中元胡、汉中附子”等汉药名牌;重点部署陕西白云制药-城固元胡基地建设与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宁强-华细辛、洋县-厚朴、镇巴县-大黄、略阳-黄精、南郑-汉中附子等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与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佳仕森集团-留坝西洋参种植瓶颈制约技术攻关与基地建设;步长集团-略阳黄精、杜仲、猪苓药源基地建设,城固县振华-黄姜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留坝江口合作社、南郑县秦巴臻宝公司-白及规范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汉台、城固-油用牡丹种植专业合作基地建设等。

重点扶持白及、重楼、珠子参、九节菖蒲等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 中药材加工业布局依托县(区)现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利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机遇,开展加工集群基地与营销网络建设,发展壮大大中药产业加工集群。

优势中成药产品生产集群:以汉中经济开发区、城固三和循环经济园区、洋县有机产业园、略阳食品医药园区、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形成产品生产集群,依托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汉中天然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汉中永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形成年产天麻、山茱萸、杜仲、附子等原料药的中药片剂亿片、胶囊亿粒、软胶囊亿粒、丸剂万吨等系列产品、中药配方颗粒万吨生产集群。

中药饮片加工集群:依托汉台及各县工业园区,形成以陕西广泰和药业、陕南医药集团、陕西隆力公司、陕西华克生物医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