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同:通俗易懂异:Ⅰ.创作者Ⅱ.创作流传方式Ⅲ.内容与思想倾向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记录与保存(无意识)1.神话:《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2.歌谣:《周易》《楚辞》《诗经》3.寓言:《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二、两汉:一定的繁荣1.神话:《淮南子》《史记》《汉书》2.民歌:汉乐府民歌(40首)三、魏晋南北朝:继续发展1.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2.南朝乐府民歌(400多首)北朝乐府民歌(70多首)四、唐宋:丰富多彩1.民间歌谣2.民间词3.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民间说话4.戏剧:民间杂剧(北方戏曲):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影戏南戏(南曲戏文):南方语言、曲调五、元明清:卓有成效1.民歌:《山歌》《挂枝儿》2.笑话:《笑府》《古今谭概》《谐史》六、现当代:收集与研究原生态逐渐衰亡再生态传播广泛新生态不断涌现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集体创作、传播,反映集体的愿望,融汇智慧与艺术才能,由集体共同享用。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台湾使槎录》2.个别人编出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双合莲》二、口头性:创作、传播、流传、承袭都是通过口头形式。
民间文学的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纸笔、文字口头语言*视觉听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基本的听说能力表现:1.情节、形象类型化;2.结构、叙述方式类型化;3.语言朴实明快、生动形象、富于音乐性(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手法的应用)易懂易记,易传易唱三、变异性:“变易性” 不断变化表现:1.语言:“一样话,十样说”“易文变体”2.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四、传承性:相对稳定特征表现:1.内容:颂扬、赞美、宣扬2.形式:散文体: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中间结构稳定;韵文体: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承人:群体、个体个体传承人共同特征;1.能讲善唱,博闻强记;2.身世不凡,阅历丰富;3.传承来源固定(亲缘、地缘、业缘);4.传承风格独特几大特征间的关系: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的界定与分类分类:一.自然神话(释源性)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气势不凡、命运奇异),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1.创世神话:汉:《盘古》藏:《万物起源》纳西:《创世纪》壮:《布洛陀》2.生命起源神话:汉:《女娲造人》苗:《造人烟的传说》瑶:《密洛陀》3.洪水神话:汉:《伏羲和女娲》彝族:《葫芦里出来的人》哈尼族:《人种物种》二.人文神话(社会性)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饱含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象征性的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1.战争神话:汉:《黄帝战蚩尤》满:《天宫大战》瑶:《盘王的传说》彝:《诸神争大》2.文化英雄神话汉:《大禹治水》《嫘祖养蚕》《神农的传说》阿昌:《盐婆婆》鄂伦春:《火神》3.死亡与复活神话汉:《人蜕壳到蛇蜕皮》土家:《蛇为什么要蜕壳》苗:《人为何会生会死》佤:《棺材舞的传说》4.冥界神话第二节神话的基本特征一.从艺术主体来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叙事:1.叙述内容: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及其深层意蕴。
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句本身。
3.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二.从传承主体来看,具有民族性。
三.从功能上看,具有神圣性。
规范化、神秘化讲述者:祭司(族民、酋长、神的使者)讲述的场所和讲述的时间严格限定。
四.从思维机制上来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第三章民间传说第一节界定与分类一.界定“逸闻”“传闻”“趣闻”1.广义: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2.侠义: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字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识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客观实在物即传说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风俗习惯二.分类:1.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
*帝王将相:秦始皇、朱元璋*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清官;海瑞、包拯、狄仁杰*农民起义英雄:宋江、方腊*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文人:屈原、李白*工匠:鲁班*神医:华佗、李时珍*宗教人物:张三丰2.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抵御外来侵略:红军、义和团、杨家将*族源和迁徙*民族团结:文成公主和亲、昭君3.地方风物传说:关于各地山川名胜、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的由来等等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
*山川湖海:长江*名胜古迹;长城*土特产品:茅台、重庆火锅*风俗:端午、泼水节、十二生肖第二节基本特征◆一. 民间传说与神话同:时间接近,叙事功能(解释性)异:思维机制主人公属性(以人拟神,以神拟人)◆二.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联系:彼此渗透,相互转化区别: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客观实在物(有无)有无主人公(实虚)无根无据有根据叙事风格7分真,3分造从头到尾都是虚构三.民间传说的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
人物、事件是虚假,但主题、情感在现实中可以被验证。
四固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2.传奇性的情节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第四章民间故事一.定义: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
二.类别:1.幻想故事*魔法故事: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公主*宝物故事:神笔马良、聚宝盆、宝葫*动物故事:猴子捞月、小鸡报仇2.生活故事:世俗故事、写实故事*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路遥知马力》《丑媳妇》*奇巧婚姻故事:《巧媳妇》*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刻薄地主》*巧女故事*呆婿故事:《傻姑爷挨揍》*机智人物故事:韩老子,五娘子3.民间寓言: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狐假虎威》《守株待兔》《自相矛盾》5.民间笑话:*揭露与嘲讽:《五大天地》*讽刺与幽默:《抓到哪个是哪个》三.民间故事的特征(一)内容特征1.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猎人海力布》2.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狼外婆》3.人与命运:《张郎休妻》《叶限》(二)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程式化。
两兄弟、三姐妹1.单纯式:寓言、笑话、小故事2.复合式:三段式(三复式、三迭式、完型故事)三道难题、三次考验、三次较量、三次历险连缀式:故事套故事《一千零一夜》(三)情节构思类同、形象塑造二元对立大同小异,类型化的重复四传承特征1.时间与场所:自发进行,不固定2.线路:家族传承: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社会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3.民间故事传承人:故事家、故事篓子、瞎话匠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在当地影响大,讲述技巧高,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第五章民间歌谣第一节界定与分类一.界定1.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组成。
2.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分类1.劳动歌:各种号子、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
2.时政歌3.仪式歌: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祀典歌。
4.生活歌5.情歌6.历史传说歌7.儿歌第二节特征与价值一.特征: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一)情意真切,坦露心声(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1.四句头2.五句子3.十字调4.信天游与爬山调5.花儿6.藏族的鲁与谐(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赋、比、兴二.价值:1.实用价值2.欣赏价值第三节校园民谣一.定义二.特点: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三.发展历程1.起源: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阿宫先生》。
2.兴盛:70年代中期在台湾兴起,发展迅猛。
(侯德建《龙的传人》叶佳修《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罗大佑《童年》)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
3.大陆的发展: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
四.大陆民谣二十年1.20世纪80年代初(断殇)代表人物:叶佳修、李建复、潘安邦、罗大佑、刘文正等传世作品:《外婆的澎湖湾》《童年》2.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盛世3.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衰败代表人物:朴树、许巍4.21世纪初:中兴代表:水木年华、极光组合、大地乐团等作品:《蝴蝶花》《十年》《青春正传》《别来无恙》第六章史诗和民间叙事诗第一节史诗一.定义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二.分类(一)创世史诗:神话史诗、原始性史诗1.创世神话史诗:纳西族《创世纪》2.创世纪实史诗:《诗经﹒大雅﹒生民》(二)英雄史诗★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特征1.史诗是人类战胜自然、肯定自然的激情的诗化。
2.史诗是一个民族童年时代的产物。
3.史诗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的产物。
4.史诗具有实在的历史性。
第二节民间叙事长诗一定义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传唱的篇幅较长的韵文故事,又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叙事性特征: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与民间歌谣(1)篇幅:长短(2)侧重点:叙事性抒情性◆与史诗(1)同:叙事性、采用韵文体(2)异:时间(阶级社会原始社会晚期、国家形成初期)功能(通俗易懂、娱乐随性格调庄严、规模宏大)三.特征(一)题材主题:歌颂反抗斗争;描写悲剧爱情蒙古族《嘎达梅林》汉族《双合莲》傣族《娥并与桑洛》(二)艺术风格:叙述曲折,抒情浓烈。
首先,语言具有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彝族《我的幺表妹》傣族《娥并与桑洛》其次,在结构上有安排专门抒情的部分。
再次,擅长运用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进行叙事描写。
(三)形象塑造:比喻、夸张、衬托第七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一节民间谚语一界定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二分类1.时政谚语2.生活谚语3.农业谚语(气象、时令物候、生产)4.风土谚语(各地特产和风俗民情)三特征1.语言形式:简洁化、口语化、定型化2.思想内容;经验性、哲理性3.社会功能:传播、教化第二节民间谜语一界定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