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思考【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将亡于中药的原因,分析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
方法: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中药来源和品种的混乱对临床疗效影响,药材产地的不同对临床疗效影响,中药的采集、收购与贮存方面对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和剂型对中药疗效的影响,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对中药疗效的影响,中药的调配、煎服方法、饮食等因素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结果:中药来源和品种的混乱,药材产地的不同,中药的采集、收购与贮存,中药炮制和剂型,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中药的调配、煎服方法、饮食等因素对中药疗效均有明显影响。
结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应该提高警惕,避免中药来源和品种混乱,重视药材产地,重视药材采集、收购与贮存,重视中药炮制和剂型,重视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重视中药的调配、煎服方法、饮食等因素对中药疗效的影响,对提高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质量【前言】自古“中医药不分家,药为医所用,医因药而存。
”中药的品质是维系中医临疗效关键因素。
然而,现在的中药面临着险峻的质量问题。
中医将亡于中药绝非危言耸听。
为保证中药的品质,必须从源头把关,严格控制中药在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体系。
2006年,记者采访原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他曾预言:我们错误执行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
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2011年,记者再次拜访骆老,他直言:“医药不分家。
现代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了,医也完了!”骆老的警示绝非空穴来风,目前中药质量参差不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而中药是中医的魂魄,如果中药的有效成分消失或减少,毫无疑问影响到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民众对中医的信心。
有专家甚至发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警示。
1 传统中医药的独特性和有效性中西医之争的背后,根源在于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去解释——比如,药物的成分、结构以及有无毒性、副作用等。
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它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哲学、军事、音乐等融为一体,,充分反映和体现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思维,这是中医药的总体特色,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
得过肠胃病的人都知道,这种病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但是中药有一味药叫做“伏龙肝”,治疗肠胃病疗效显著。
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可治疗腹痛泄泻,便血。
但是这东西现在太金贵了,一般医院根本没有。
中医药讲究的是把人作为整体,利用自然界的中草药,根据它们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彼此间君臣佐使的配合使用,使人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只要其中一味药达不到质量要求就会影响整付药的疗效。
然而,市场上的中药质量江河日下,参差不齐,甚至假药、劣药滥竽充数,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2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其实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药物方面,主要是药品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及药效高低;二是临床医学方面,主要是医生业务技术的能力,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所开处方对症与否等。
三是社会因素方面,如医患双方的工作生活环境及习惯、心理状态、用药目的等,这方面比较复杂,无法量化,难以干预。
2.1 中药种植来源的混乱中药的来源有单品种,也有多个品种。
如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之鳞茎。
前三者质优,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质次,习称炉贝。
它们虽然都属于川贝母,但生物碱含量相差很大,其疗效差异就更大。
因此,为了明确用药的差别情况,常把中药区分为正品、地区习用品、代用品、混淆品和伪品等。
正品是《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
地区习用品是指在该地区有长期使用习惯的药品,质量逊于正品,但在某些地区使用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对某一病症疗效又非常好,有的已演变为正品药材的主流商品,如广巴戟、川续断等;代用品是与正品在化学成分、性味功效上有某些相似或正品货源紧缺、价格昂贵而使用相似品代替正品,如水牛角代犀角、人工牛黄代天然牛黄;混淆品是由于历史原因或用药习惯不同而致药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或性能外形相似而相互混用,如金钱草与广金钱草、小金钱草、风寒草(聚花过路黄)相混淆;伪品是用其它中药人为加工后的假药来冒充正品,如桔梗冒充人参、紫茉莉冒充天麻、亚香棒虫草冒充冬虫夏草等。
以上复杂情况的存在,势必影响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时还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2药材产地的不同,造成中药疗效的差异传统中药历来讲究产地,自古就有“道地药材”的说法,比如云南、广西的田七,蒙古的黄芪等。
因为药效和种植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药界流行着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的说法,强调的也是这种说法。
产地不同,大部分的药材的生长环境,偏向于中性土壤。
但是芳香类的植物需要酸性的土壤,只有金线莲等少数药材对土壤有要求此外,除了一些耐寒的植物外,药材种植的朝向也很有讲究。
假如向西北,则容易受到西北风的影响,药材易霜冻。
如砂仁,本来三年能结果,受到风的影响冻死,存活一两年就死了,就谈不上结果了。
同一种药所含有效成分也不完全相同,从而使临床疗效有区别,如甘草,产于新疆的甘草,次酸含量为7.2%,甘草甜素为11.1% ,品质最佳;产于内蒙古的甘草,次酸含量为4.2% ,甘草甜素为5.2 % 品质较好.由此看来,产地对中药质量和疗效影响很大。
但这些年有的受经济利益驱使,造成中药产地不明,或张冠李戴,或等次不分,或以次充好,或野生家种不分,甚至以假乱真,引起中药剂量、理论与实际难掌握,影响了疗效和用药安全[1]。
2.3 中药的采集、收购与贮存方面对疗效的影响2.3.1 中药的采集药材的果、花、叶、枝、根等的采收时间也和药效有着很大的关系。
杨开元的一首采药歌形象的描述:采药识季节,春夏与秋冬、春生叶奏效,夏聚花枝中。
秋收头独胜,冬藏根有功。
中医“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药材采集时间把握不好,出现夏药春采、秋果夏摘、或春药夏收、冬药春挖等,使有效成分含量低;有的滥采滥挖,杜仲等药材过去的标准为0.3厘米厚,树龄一般是10-15年。
折断后杜仲的丝拉都拉不动,这样才有效。
现在不管年限,不管加工,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丝。
黄芩五寸长才有用,现在长到一寸就被玩出来了。
甘草、大黄三年以上才能达标,可是农民一旦遇到价格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有的药材,药农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使用农药,如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
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以增加一倍,但是药效可想而知了。
有的动物药材采集方式不妥造成变质腐烂;有产地加工不合理,比如挑选、切制、蒸煮、干燥等未能按要求处理,使质量得不到保证。
中药止咳化痰的一味常用药就是枇杷叶,枇杷叶必须从去年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
用鬃刷把叶背上的毛刷的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干到八九成干,拿出来,一公斤的单位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来彻底干燥。
用药的时候切成0.5厘米的丝,再加入蜂蜜和水,拌匀后文火炒至全部粘上蜜但又不黏手。
但是现在很少有这么做。
很多人为了利益不管新叶老叶,甚至烂在地里的叶子也用,采回去洗都不洗,毛也不去。
炮制的时候甚至不解开绳子。
2.3.2 中药的市场流通不规范药材市场收购方面,若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差,对药材质量标准了解不够,则可导致假药真药分不清,好药劣药分不清,药用部位不明确。
有些药材“萝卜快了不洗泥”,杂质沙土多,甚至于药材中故意掺假,如市场上的茵陈、菟丝子所含的泥沙重量基本占了20%以上。
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麦冬、莲子不去心,山萸肉掺夹着葡萄皮,黄芩中含有桑寄生,在海马的肚子里灌玻璃胶,在虫草上粘粉、插铁丝半夏与水半夏相混、柴胡根变成了全草入药、海金沙中掺沙土、金银花中洒糖、全蝎腹中灌水泥等。
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这么的问题:买回去的西洋参一泡就没有味道了。
原因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利益在出售前已经将药材浸泡提取过了。
在实际工作中若遇到此种情况必须拒收,以保证药材质量。
2.3.3 中药的贮存和保管贮藏也是保持药效的关键。
贮存主要注意做好“四防”:一防霉变。
发霉的药物直接影响药物的性质,俗称“霉药不治病”。
二是防虫蛀。
三是防变色,因为色变则质变,比如党参本身是白色的,如果变成深蓝或者黑色,就是变质了。
比如黄芩,本来是黄色的,如果变成绿色的,就氧化了。
四是防走油,这主要是介于种子类,比如酸枣仁、柏子仁,一旦走油就失效了。
大多数中药成分复杂,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甙、淀粉等各种有效成分,非常容易受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的影响,易虫蛀、霉变、走油、分解、氧化变色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改变了中药的性味,甚至失去了原有疗效。
但也有的宜久存,如陈皮等药。
陈皮适当久存其有效成分橙皮甙反而升高,更有利于疾病治疗。
所以中药贮存宜新则新,宜陈则陈,要科学贮存才能提高药物疗效。
当下的现实是:中药材的种植,以分散农户为主,在种植过程中,中药材的种质来源、种植规范、生产地的加工、农药的超标、残留等情况存在严重的不足。
农民市场跟风有余,对行情的判断不足,无论是抗自然的风险还是抗市场的风险都十分的脆弱,对于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并没有规范运作。
2.4 中药炮制和剂型对中药疗效的影响许多中药经炮制加工后会引起所含化学成分的变化,使性味功效改变,增强或增多,毒副作用降低或消除,有的能缓和药性,便于服用。
如传统炮制杏仁的方法是用开水稍微煮一下,或炒至黄色。
通过加热破坏杏仁酶,保存杏仁甙,杏仁甙水解能产生氢氰酸,是止咳的有效成分。
通过实验分析,炒杏仁的火候、时间对氢氰酸的含量影响较大,大火炒至“外黑内棕色”,氢氰酸含量降至44.6 % ;炒到“内外均黑色”,可降到10.8%。
若用蒸的方法加热,蒸十分钟,氢氰酸的含量能保留99.6% ,蒸一小时,能保留92.2%,实验证明,蒸比炒容易保证氢氰酸的含量,利于止咳功效的发挥;牡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炒炭后就成了既能止血又能活血的“双向性”药物。
如果将中药根据不同性质和用途制成不同的剂型,则可更有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利用率[2]。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
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用醋配置的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的小鼠死亡,而米醋则无不良反应。
饮片的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
板蓝根的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
但是现在基本都是机器切得,没有当年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切得好。
2.5 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是影响中药疗效的重要因素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同一种药在不同的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疗效也不同。
合理的配伍能提高中药疗效及用药安全,反之,配伍不合理则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麻黄与桂枝配伍可提高其发汗解表作用;生半夏与生姜配伍可降低半夏毒副作用;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则可降低人参补气作用;瓜蒌与川乌配伍则产生毒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