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本思维原理

中医基本思维原理

熟读经典,构建中医基本思维
--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专论给我的启发
2011级博士1班2011B030 李雪萍
邓老的课总是博古通今,栩栩生动,包含许多中医的文化内涵。

但每每上邓老的课总是让我汗颜,因为邓老所引用的许多经典名篇有的我居然从未闻及。

所以上邓老的课总是让我反思,现代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为什么总是被西医牵着鼻子走,也许和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不能静心研习经典,不能构建自身的中医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千百年来中医植根于民间, 有着宽广的施展舞台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并通过历代医家师承、传授而永葆青春。

而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以文字的形式将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医学经验保存下来, 一方面充实、发展、创新了中医理论, 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 另一方面又为后学者提供了学习的蓝本, 以之为借鉴、参考, 可以让很多习医者较快地达到深入领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地步。

可以说, 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实为中医几千年来发展、创新的历史见证, 熟读之, 方可以明了中医的发展历程、知晓中医的学术渊源; 熟读之, 方才能洞悉中医的理论基础、培养纯正的中医思维。

在当前中医面临诸多困难的氛围中, 熟读典籍尤显必要, 只有真正的传承, 才能很好的发展, 如此或许才能探索出一条中医强盛之路。

1中医思维观蕴藏于典籍之中
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 乃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心血凝著
而成;部分医籍乃医家本人逝去后, 由其门人、弟子收集其临证医案、记录、所发议论整理而成, 足见其珍贵价值。

因此,凡成为一代大医者, 必熟读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医籍, 以知其源、溯其流, 印证于临床而终能有所成。

明朝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广泛阅读前贤的各种医籍, 但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等与中医药有关的记载必定加以收集、整理并充实到论著中, 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种类, 而且发掘前贤的用药阐述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升为创新性理论, 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检验其正确性。

元戴良在作《丹溪翁传》时说: “翁春秋既高, 乃狥张翼等所请,而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 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而其逝去后由弟子门人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平素所述编辑, 并加上学生戴元礼的有关辨证论述, 集结而成《丹溪心法》一书, 可见该书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备受后世医家推崇。

在此仅略举数家医籍之成书经过, 以揭示古代著名医家著作的内在价值; 反复寻绎于典籍之中, 就是反复与古代著名医家对话交流的过程, 对于当今之学习中医者, 或许才能顿悟, 或许才能抓住中医的灵魂, 或许才能形成中医的思维观。

2中医思维观乃中医之灵魂
中医思维观要求必须具有天地人相应的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临证思维, 将两者很好地结合, 来认识疾病、诊治疾病、预防疾病, 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亦是当今中医最为欠缺的, 因此培养中医思维观可谓当务之急。

纵观历代著名医家, 都是具有这一思维观的大家, 他们论医道穷医理, 都是以思维观为出发点, 虽
然医学不断的发展创新, 但是中医的思维观没有变, 循经而不泥古, 传承而不离宗, 才能繁荣中医、强盛中医。

循经就是要熟读典籍, 王冰序《素问》云: “将升岱岳, 非径奚为, 欲诣扶桑, 无舟莫适。

”即是阐明如欲在医学领域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将很难达到目的。

而医学的“径”和“舟”就存在于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著作中, 《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之所以成为经典医籍, 被历代医家广泛地推崇, 是因为它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经典, 能有效地指导临证。

倡导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 并不是一定要死读这些书、死记其原文, 而是要培养这种中医思维观, 掌握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将这种思维和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应用于客观实践, 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这才是我们学习典籍的目的。

唐太宗《帝范》曰: “取法于上, 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

”遵从典籍, 就是取法于上; 只有取法于上, 才可能成为一代良医大医。

典籍中蕴藏着真知灼见, 典籍中包含着医学精华,典籍是历代著名医家思维智慧的载体, 典籍是后世医家学习借鉴的源泉; 因此, 要培养中医思维观, 必须熟读典籍。

不离宗就是强调中医的灵魂不能变, 如果没有了中医的思维观, 也就不能称其为中医了。

传承中医并不是简单的继承, 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创新, 纵观历代著名医家所取得的医学成就, 莫不是传承发展中医的杰出代表。

每一新学派的建立, 每一新学说的诞生, 都有其独特的深度和高度。

虽然也有各自历史和专业局限, 但是每一个新理论都尝试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思想, 将中医理论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引发一些新的思考, 并又能应证于实践, 从而推动整个医
学的发展创新, 使得祖国医学充满生机活力。

这也是熟读典籍, 传承中医的根本所在; 既要能够以继承前人的理论经验为基础, 又不拘泥于前人的论述, 而是结合自身实践能够有所创新, 善于推演新知, 以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理论。

可是, 在传承中医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离开中医思维观, 没有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思维观, 没有了辨证论治的临证思维观, 那是离经叛道的中医, 也就不成为中医了。

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虽然历代名医辈出, 各有专长; 虽然各家流出有源, 学术纷争; 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 那就是不背离中医思维观,因为它是中医的灵魂。

因此, 千百年来中医能够一脉相传, 生生不息, 生机盎然; 就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 有自己独特的土壤,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有自己特色的传承, 历经五千年的洗礼而繁荣不衰。

中医也一样, 必须走自己的路, 坚持自己的特色, 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会有生机, 才会有活力, 否则只能走向灭亡。

3中医思维观之发展与创新
19 世纪中叶西学渐进, 东学日衰。

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 许多中医人士寄希望于中西汇通, 衷中参西, 经历大半世纪的苦苦探索, 其结果是汇而未通、结而未合。

由此开始, 动摇了中医立足的根基, 背离了中医发展的宗旨, 抛弃了中医的优势特色, 大多数医家对传承了千百年的祖国医学产生了怀疑, 继而转为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现象, 可以说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医自此发展缓慢。

20 世纪中医经历了近百年的孤独期, 在西医逐步发展逐步壮大的时候, 中医却逐渐退步逐渐萎缩。

其间有过痛苦的挣扎, 也有过积极的抗争, 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但是在冠以现代科学头
衔的西医面前, 没有多少中医还敢于坚持自己的思维观,否则就
被看作是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化身, 于是他们最终也沉默了; 而更多的中医千方百计想与现代医学沾上边, 以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研究成果来阐释中医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证治方药, 临证时头脑一边想着西医怎么看, 一边又想着中医怎么看, 试想这样的中医还能坚持中医的思维吗?中医西化已经成为现实, 其实这样的中医已经不是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医了, 这是中医历史发展的最大悲哀。

时至今日, 绝大多数的中医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他们也倡导要发展中医, 要复兴中医, 要创新中医。

可是一方面在理论上, 试图通过实验室的动物研究来验证中医的某些传统理论或者取得某些理论上的创新, 殊不知中医的理论直接来自于诊治疾病的实践, 在实验室里以现代医学的方法、原理来进行研究, 怎么可能符合中医的思想、观点, 中医原本是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与现代医学从微观的、还原论的角度认识事物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实验研究的结果注定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在临证时, 面对疾病首先想到的是现代医学如何认识、如何处置, 并且这种认识很粗浅、这种处置很不熟练, 然后才想到中医是如何认识、如何诊治的, 没有了中医的思维观作指导, 其疗效能保证吗? 按照这样的道路走, 中医能发展能复兴吗?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新中医的发展创新不能离开中医思维观的指导, 不能动摇中医基本理论的原则和方法。

重视历代著名医家典籍的学习, 培养新中医自身的思维观, 做一个合格的中医从业者, 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深入研究当前所出现疾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转归预后。

只有我们通过温习中医经典,正本清源,强化中医思维, 中医才能争得一席之地, 才能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