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
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
”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
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
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
”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
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
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
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D EB C AA BF 与ABCDE 皆有交集,并属于AA 大学生B 运动员C 女运动员D 北方人E 人2、A 动物 B 大熊猫 C 竹子 D 人 E 婴儿3、A 教师 B 老年人 C 杭州人 D 青年人 E 女教师4、A 鲁迅 B 思想家 C 文学家5、A 教师 B 文学家 C 浙江人 D 鲁迅6、已知:“所有S 都是P ”为假,请用欧拉图表示S 和P 之间的各种关系。
7C D E FE A CD B BC A A B CD S S P PS P ABED C8、列真值表,并回答下列判断是否等值或矛盾A.如果明天天睛,我就去爬山。
B.只有明天不天晴,我才不去爬山。
因为p→q9、A,如果看电影的人多,那电影一定好看。
B,只有看电影的人不多,电影才不好看。
因为p→q10、A.并非只有当官才有出息。
B.虽然没当官,但一样有出息。
C.如果当官,那么有出息。
因为11、A.如果这部作品思想性很强,那么它就没有艺术性。
B.虽然这部作品思想性很强,但它没什么艺术性。
C.只有这部作口有很强的思想性,它才会有艺术性。
A ,B10、列真值表,并回答问题:A.如果某公司录用了小李,那么就不录用小张。
B.某公司没有录用小李。
请问:当A和B两个判断中有一个为假时,某公司有没有录用了小李?是否录用了小张?只存在A真B假,所以某公司录用了小李,没有录用小张13、列真值表,并回答A、B、C三命题恰有一个为真时,甲是否为木工?A.如果甲不是木工,则乙是泥工。
B.如果乙不是泥工,则甲不是木工。
C.甲不是木工,且乙不是泥工。
根据真值表只有A真B、C皆为假的情况才恰有唯一真,则此时甲是木工。
14、列出下面A、B、C三命题的真值表,并回答当A、B、C三命题恰有一真时,是否甲村所有人家都养猪?A.甲村所有人家都养猪,并且乙村所有人家都养猪。
B.或者甲村所有人家都养猪,或者乙村所有人家都养猪。
C.如果乙村所有人家都养猪,则甲村有些人家没养猪。
因为p∧ q p ,所以15、列表回答:在大王与小李不同时上场比赛的条件下,(1)“如果大王不上场,那么小李上场比赛”,与(2)“要么大王不上场比赛,要么小李不上场比赛”的真假情况是否相同。
解:设大王上场为p,小李上场为q(1)和(五、问答题:1、一个大前提为O 判断的三段论,它的小前题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判断?这个三段论的格和式分别是什么?答:小前提为A 判断,结论为O 判断,这个三段论是第三格,OAO2、一个小前提为O 判断的三段论,它的大前题是什么判断?结论是什么判断?这个三段论的格和式分别是什么?答:大前提为A 判断,结论为O 判断,第二格,AOO3、什么是三段论的格和式?三段论有哪几种格?请用符号表示。
第一格: 第二格: 第三格: 第四格:5、一个大前提为MIP 的三段论,它的小前提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判断?这个三段论的格与试分别是什么?答:小前提MAS,结论SIP,第三格,IAI6、试将下列省略三段论补充完整,并分析其错误。
我不是领导干部,我不需要廉洁奉公。
补充:领导干部需要廉洁奉公,我不是领导干部,我不需要廉洁奉公。
错误:“廉洁奉公”在前提里是不周延的,但在结论中却周延,根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此三段论错误。
我不会写诗,因为我不是诗人。
补充:诗人都会写诗,因为我不是诗人,所以我不会写诗。
“写诗”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却周延,根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此三段论错误。
7、下列三段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其中的错误。
爱国者骂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
错误,因为根据“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大小前提都为A 判断,“卖国贼”作为中项没有一次周延,此三段论错误。
8、下列推理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其中的错误。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角三角形,所以,所有的等角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错误,根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等角三角形”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却周延,此三段论错误。
9、下列推理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其中的错误。
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所以,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
错误,根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会飞的”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却周延,此三段论错误。
10、“只有请外国教练,中国足球才能发展”。
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什么?试用符号表示。
负判断:并非只有请外国教练,中国足球才能发展。
p ←q 11、“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
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什么?试用符号表示。
M P S M S P P M S M S P M P M S S P P M M S S P﹜ ﹜﹜负判断: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
p ←q 12、“小王或者是演员,或者是导演。
”上述选言判断的负判断是什么?试用符号表示。
负判断:并非小王或者是演员,或者是导演。
p ∨q13、初二学生小钟,从小就爱学习。
一天,他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个科学家。
”妈妈说:“当科学家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只有坚持刻苦学习,长大才能当个科学家。
”。
小钟说:“妈妈,照您那么说,我长大以后一定能成为科学家了,我不是从小学一个级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刻苦学习的吗?所以,我长大以后一定可以当个科学家!”请问:小钟的说法对吗?为什么?错误,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了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可知小钟的结论错误。
14、小王、小李、小张三人去看电影,看到售票处有许多人在排队。
小王说:“电影一定很好看啊!”小李说:“你的意思是,如果买票的人少,电影就不好看啦?”小张说:“小王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只有买票的人少,电影才会不好看。
”请问:小李和小张说得对吗? 假设买票的人多为p,电影好看为q则小王的话的意思用符号表示为:p →q 小李:p →q 小张: p ←q 因为p →q ↔ p ←q ,则小张说的对~15、某中学数学考试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边分别是3cm 、4cm 、5cm 。
请问,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小王的论证是这样的:凡是直角三角形都是斜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之和,这个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之和,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请问,小王的论证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因为根据“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大小前提都为A 判断,“等于其它两边平方之和”作为中项没有一次周延,此三段论错误。
六、推理题:6、已知:(1)只有破获03号案件,才能确认甲、乙、丙三人都是罪犯; (2)03号案件没有破获;(3)如果甲不是罪犯,则甲的供词是真的,甲说“乙不是罪犯”; (4)如果乙不是罪犯,则乙的供词是真的,乙说“我和丙是好朋友”; (5)现查明丙根本不认识乙。
问:根据上述已知情况,甲、乙、丙三人中谁是罪犯?谁不是罪犯?请写出推导过程。
设:“破获03号案件”命题为p,乙与丙是好友(乙和丙相互认识)为q. p ←甲∧乙∧丙p乙→q 则甲、乙是罪犯,丙不是罪犯。
q甲→乙下列三句话恰有一句为真,问:甲班35位学生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
请写出推导过程。
(1) 甲班有些学生会使用计算机。
﹜ → 甲∨乙∨丙 → 乙甲 乙 → →丙﹜ →B ﹜ ﹜ ﹜ ﹜ ﹜ ﹜﹜(2) 甲班有些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
(3) 甲班班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因为如果(3)为真,则(2)也为真。
如果(2)是唯一真话,则(3)为假,(3)为假,则(1)为真,根据只有一真的条件,(2)与(3)的话皆为假,(1)真。
(2)为假可以推出甲班所有35人都会使用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