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摘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于重礼制教化,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崇
尚人文精神,西方古典建筑重对称,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上。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
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
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
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
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
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
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
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
健美壮硕、沉静文雅。
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
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
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
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
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
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
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
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
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
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
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2.2“重伦理”
中华民族注重伦理教化,封建帝王将教化子民作为统治的基础。
因此,伦理教化体现在建筑上,便成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
宗庙、宫殿、陵寝等规划必须符合礼制,除谨守其严格的伦理与阶层规矩外,在建筑式样和建筑装饰上极力体现封建伦理纲常。
连常见的三合院民宅建筑,都以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为中心,两边依次排列为祖父母房、父母房,儿女房位居边,与最低下的厨房、仓库为邻;这同样以伦理纲常为基础,强调礼教规矩、强化儒家人伦教化,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审美特点,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以忠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书画充斥其间。
使中国建筑呈现处庄重和谐、平稳兼蓄的秩序特点。
2.3“敬天地”
中国人敬天,因为天决定国族社稷的兴亡,天子顺天而行,国家则兴旺发达,逆天而行,则亡国灭种。
因此,敬天地则成为国家头等大事,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反映到建筑上来。
因此,国家建都“地址寻访必须依循四时来定方位,庙堂规制必循伦常以订礼制,庙宅陵冢形有所别以分阴阳,梁柱檐阶取材自然以尊天地”。
“敬天地”是中国传统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3.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墙体不起承重作用,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虚空的效果。
而西方较为普遍的采用砖石结构体系。
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印象。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文化、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
西方重物的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强调逻辑、科学。
中国崇尚伦理自然,强调的是“礼制教化”。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群体的空间格局,用院落努力去占有更大的空间,所谓“内闭”性格在建筑上的体现,长城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院落。
这是中国人平和自守、防范求安的内向、封闭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它努力向高空、外界发展,它没有院墙,它的院子伸向更大的空间,这是所谓“外拓”性格。
3)艺术价值取向的不同,反映中西方审美及建筑理念的不同。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移步换景”的空间感受,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
而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对称,重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此外,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注重逻辑,其特征可归结为注重体现几何分析特征,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虚空”上,而欧洲建筑的艺术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体”上。
总之,通过比较中西建筑风格的特点,可以看到中西建筑风格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而表现出不同的建筑特点。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伦理,西方文化重人文精神;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与稳定、求并存与统一,西方文化重个性,求突破,力求表现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