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
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
“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已建成投运。
4.多式联运网络不断拓展。
依托对外物流通道和口岸设施,多式联运加快发展,至其他城市“卡车航班”、至泸州和万州铁水联运班列开通以及至泸州和重庆公水联运班车均已开通,至武汉、宜宾等城市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积极推进。
5.城市物流体系不断优化。
稳步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首批认定试点企业44家,确定新都、龙泉、双流3个城市(共同)配送示范区,投入标准化仓储设施30万平方米、集中配送车辆1121辆,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服务平台和城市共同配送车辆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城市配送运营模式加快转变。
6.骨干物流企业不断壮大。
全市注册物流企业4000余家,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1亿元以上和1000万元以上物流企业分别为21家、65家和654家。
物流集中发展区聚集了UPS、FedEx、TNT、DHL、中远洋、中外运、中国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共计100余家。
(二)主要问题1.物流通道网络有待完善。
高效便捷对外物流通道网络体系尚未全面形成。
直飞欧美澳亚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航线网络有待完善,网络密度与国际枢纽机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全货航发展规模不足。
国际国内铁路货运班列网络亟待优化完善,欧洲连接端公共班列网络和公铁联运网络覆盖面有限。
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待加强,多式联运网络尚未全面形成。
2.园区承载空间有待拓展。
随着市域新一轮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体系的逐步形成,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等的物流需求将呈现旺盛增长态势,而现有物流集中发展区未建设区域总体占比不足两成,园区承载空间不足,空间布局有待拓展,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功能配套有待完善。
3.运作模式创新有待加强。
供应链管理理念、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尚未在物流领域全面推广应用。
货运标准化程度、专业化水平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驼背运输和托盘共用系统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应用不足。
货运信息交易集运平台功能有待完善、覆盖范围有待拓展,对货源、运力和信息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航空带货腹舱和国际铁路班列满载率不高,公路货运车辆配载效率有待提高。
城市配送节点网络尚未全面形成,集中配送率有待提高。
4.市场主体实力有待提高。
物流行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小、散、弱”现象仍未明显改善,中小物流企业占比过高,物流服务同质竞争依然存在,普遍面临土地、人力、融资、运输等相关物流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增值能力有待提升。
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数量不足,本土物流企业发展能级、专业服务能力、技术装备水平、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增强,系统集成商和领军型企业不足。
5.物流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跨部门、跨区域、跨产业物流合作协调机制和企业合作错位发展层次有待加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政府产业引导资金范围拓展、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税收支持、投融资方式创新、重大物流项目招商、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争取等支持政策有待加快落实;现代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加强;通关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服务功能增强等发展配套环境有待改善。
(三)面临形势1.国家战略开启新格局。
在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形势下,成都作为国家“向西向南”开发开放格局战略支点,将直接受惠于国家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实现战略重塑和区位重构,改写交通物流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推动成都由传统内陆城市向新兴口岸城市转变、由开放战略后方向开放战略前沿转变、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有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腹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
2.政策集成带来新机遇。
国家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内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批准四川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批准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对内对外发展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成都城市现代物流在节点空间功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运作模式创新、国际枢纽打造等方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3.经济发展催生新需求。
成都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处于“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全新起点,正加快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群集聚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等举措,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速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加速逐梦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催生多层次、多样化全新物流需求。
4.产业融合渐成新常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动现代物流业由产业分立转向产业融合。
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逐步走向物流业与商贸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
物流企业全面参与采购、供应、分销、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与其他行业的跨界经营和相互融合渗透将成为常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两轮驱动”下的现代物流业将跨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逐步形成以物流为“第三利润源”的“产业生态圈”,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融合体”。
5.科技进步提供新动力。
科技革命必将引发产业革命。
当前以“工业4.0”为推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数据交换等网络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在物流领域广泛运用,将显著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加速发展内生动力。
6.区域发展带来新挑战。
近年来西部主要中心城市都将枢纽建设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物流枢纽建设力度空前,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对成都抢先一步建成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带来了严峻挑战。
同时随着区域发展一体化、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对成都开展区域物流合作和发展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依托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开发开放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以抓好创新驱动、融入“一带一路”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国际国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发挥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支撑带动作用,为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物流支撑。
(二)主要原则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在枢纽建设、行业发展、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继续强化政府在规划统筹、政策扶持、行业调控、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强化枢纽,改善环境。
加快推进以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开放型国际铁路枢纽为战略核心的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带动区域物流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坚持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为主线,完善物流发展的各种要素,营造健康有序、竞争公平、宜业宜商的物流发展环境,树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都物流”品牌。
3.适度超前,重点突破。
做好物流发展规划提前量,留足物流发展空间,提高物流设施承载能力和功能,加速集聚枢纽要素,加速形成物流发展竞争比较优势。
重点推进物流集中发展区、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口岸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跨区域、跨时域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创新物流组织运作模式,完善辐射带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4.服务导向,产业互动。
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口岸经济,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