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X三省交界区域和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11号)和《X 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成绩1.物流业规模水平不断提升。

我市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由X年的40.1亿元扩大到X年的66.8亿元,年均增速10.7%;全市公路完成货运量7.4亿吨、货运周转量2890.5亿吨公里。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市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2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48.2公里。

目前,我市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由X高铁、X铁路和X铁路组成的“二纵一横”铁路枢纽;形成了由X、X、X高速公路与正在建设和推进的X、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二纵二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由X、X、X等组成的“三纵二横一联”国道干线和由X、X、X等组成的“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X通用航空机场、X机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优势独特。

我市是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X经济区5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已被纳入X协同发展战略联动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圈、X五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

X交通物流园、X 物流园、X物流园、X国际物流港、国药X物流中心、X果蔬城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加快实施,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态势。

X年以来,全市在建占地30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8个、100亩以上的11个,其X 国际物流港被评为X年X省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技术装备条件有所改善。

货运车辆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绿色节能方向发展。

全市货车总量达到8.2万辆,重型牵引车14943辆,半挂车15962辆,大中型集装箱货车118辆,厢式货车4689辆,液化天然气货车1317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八挂来网”“X农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运的易”移动互联等物流智能化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4.产业物流发展较快。

“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能够与工业、商贸、农业等产业相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在工业物流方面,随着我市钢铁、煤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产性物流需求得到充分释放,X物流发展有限公司、X物流(集团)有限公司、X物流有限公司、X县X物流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工业企业加强物流专业化管理,依托X钢铁物流园、X国际物流港、X物流园、X交通物流园等园区开展了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在商贸物流方面,随着苏宁电器、义乌商贸城、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入驻我市,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商贸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电子商务、物流O2O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已从产品层面过渡到物流层面,“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在农业物流方面,以众品冷链物流、鲜易冷链物流为代表的生鲜冷链物流发展较快,X果蔬城将带动我市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快递企业与邮政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初步建立了农用物资、生活物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服务体系。

5.物流企业有序发展。

传统物流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形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群体。

部分大型企业依托系统内的物流资源,设立独立物流部门或成立物流公司,为本企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如X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一批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X省X交通运输有限公司、X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6.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X政〔X〕4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X交界地区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强市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X政〔X〕29号)等相关政策,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物流格局中的重要枢纽地位。

(二)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说,我市物流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基础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1.物流专业化水平亟需提升。

我市制造业比重偏大,产业链较短,生产性物流业以大宗生产资料的运输、仓储服务为主,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发展较为滞后,供应链管理等高层次服务更为缺乏。

目前,我市具有一定规模且实力较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较少,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都有待提升。

2.物流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

我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承东启西、对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X铁路与X县、X市和X县的联络线尚未建成,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尚未显现;X内陆港、X铁路口岸建设刚刚启动,外向型经济发展难以与周边城市抗衡;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网络尚未形成,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较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物流资源较为分散,诚信机制不够完善,不同平台间的协作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有限,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3.物流项目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物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建设项目纷杂,而物流发展的门槛较高,导致项目重复建设、业态雷同、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吸引力、集聚力、辐射力和拉动力较弱,难以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物流服务体系。

4.产业集约发展程度低。

由于各部门间统筹协调力度不足,产业集聚区产业分布不清晰,产业关联度不强,制约物流集约化发展,不利于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布局。

5.物流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吸引力等因素影响,我市的人才吸引力相对有限,导致在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人才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面临形势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物流业面临总体有效需求增速趋缓的挑战,同时,“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不断落地实施,为我市物流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机遇。

(一)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间依存度增高,更多的贸易往来需要物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X铁路口岸和X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与世界各国将有更多的经济交流,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将逐步增强、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将全面提升,亟需良好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与之适应。

从国内看,随着“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X》“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市主动融入参与,物流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物流业亦将转型升级,物流资源快速高度整合,实现从规模粗放式增长向效率集约式增长的转化,将进一步促进我市构建开放型物流服务体系,建设X三省交界区域物流枢纽。

从全省看,我市将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利用“两场两港”的建设机遇,深度融入X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依托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航空货运网络,面向全球,推进生产、消费供应链深度融合,带动终端制造业与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物流业升级优化;积极依托X班列,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助推X三省交界区域外向型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融入X自贸区发展,将X自贸区作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带动我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从我市看,“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精品钢、煤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为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未来各产业的发展方向,客观上要求我市物流业调整发展战略,加速转型升级,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绿色、集约化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我市作为比较典型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中低端制造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期,导致我市物流整体运行效率较难提升。

我市同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物流的同质化竞争激烈,面临被邯郸等城市物流所吸附的风险。

同时,我市还面临物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峻挑战。

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X经济区、X 协同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撑我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重点,围绕“打造‘一区一带’(核心发展区+物流发展带)空间布局、聚焦五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物流基础设施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X三省交界区域物流枢纽。

(二)主要原则统筹规划,集约发展。

加强与我市各项规划的衔接,全面统筹物流要素,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实现集约化发展。

适度超前,有序发展。

遵循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谋划、适度超前、有序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鼓励物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探寻物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物流业与工业、农业、商贸业深度融合发展。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引导物流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要素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X年,基本建成能力充足、布局合理的物流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质量和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营造拥有良好发展环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保障物资低成本、顺畅流动,把我市建设成为X三省交界区域的物流枢纽。

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力争到X年,全市社会物流费用占GDP 的比重比X年下降3个百分点,物流成本明显降低。

物流业规模稳步扩大。

力争到X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超过2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物流企业不断壮大。

力争到X年,第三、四方物流企业数量占全市物流企业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培育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3家。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力争到X年,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物流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区一带”空间布局。

四、空间布局我市位于X协同发展和X经济区的叠加区域,总体上已形成西部、中部、南部、东部4大经济板块,结合我市“1+4+1”都市区组团式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要按照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突出区域空间战略的顶层设计,统筹全市物流发展要素,规划形成功能定位明晰、布局合理、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