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自古到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从管理角度来看,人类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由人类群居社会化决定的组织性。
(家庭、公社—民族、国家/社区、会社—全球化、地球村)】2.管理的必要性(1)、欲望无限、资源有限(协调资源分配)(2)、社会组织化和专业化的不断加强(3)、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利用资源日本例子)(4)、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与强化)【在西方人眼里,管理被认为是工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为四大经济资源,或者与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一起构成经济组织的五大生产要素,管理与科技、人才一起,被比喻为“两个轮子一根轴”的关系。
】3.管理定义管理是指组织的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各种管理职能进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4. 管理概念中的几个要点(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各种资源的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可调用的一切资源(人员、原材料、资本、土地、厂房、设备、顾客息(4)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6)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各种管理活动的所有人员。
(7)管理的活力在于管理者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常常由管理机制和社会制度所制约。
(8)管理的前提是特定的环境或条件,有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两个方面。
5.管理的特征(1)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或组织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的目标。
(3)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要完成管理组织、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与工作这三种管理基本职责。
(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作为管理客体的四大类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
(5)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想方设法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齐心合力完成既定目标。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1.管理系统及其构成从组织的目标出发,由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子系统或要素来结合而成的一个管理整体。
其大致构成为:1、管理目标(管理活动的目的)2、管理主体(管理者)3、管理客体(管理的对象)4、管理媒介(管理机制和方法)5、管理环境(内外各种因素和条件)所有的管理都必须通过管理系统才能行使其各种职能。
2. 管理的职能决策:在管理四个基本职能中都有为确定未来行动目标,拟定评价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计划:决定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并制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这是管理的首要基本职能。
组织:从组织目标出发,设计组织结构、调配组织资源、以分工合作的合理安排运行组织活动。
领导:以组织赋予的职权和威望,用指挥、沟通、激励等方式去实施组织活动的具体展开。
控制: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检查,及时发现偏差并于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组织管理过程不断的推动力。
3.管理的性质(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互相制约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多元化的. 管理的上述性质要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要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会化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有如政治经济学里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后者一定是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但是后者也会反作用于前者,符合前者的反作用是进步有效的,违反前者的反作用则必然是破坏性失败的。
(2)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互相关系从理论角度或从管理客体而言,管理自然要注重以内在客观规律为原理、原则的科学性;从实践角度或从管理主体来说,管理则又要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现实情况而需要发挥积极主动与灵活创造的艺术性。
而管理的自然与社会两大属性则都有着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两个方面。
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活动中是一种互相依存的有机结合:只重科学就会僵化教条,光是艺术则成随意即兴;唯有既重视理论科学指导,又具备灵活运用的实践艺术,才是成功管理的要诀。
(3)组织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协调平衡组织效益与社会责任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达到最大的效益(绩效)——效率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效率有高低之分,效果则主要是好坏之分,两者之间常常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还恰恰相反,从企业来说,所谓效益(绩效)也就是利润。
除了自身效益之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每个组织对社会都有应负的责任,就是要以一种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方式来获取其最大效益。
社会责任包含环境保护、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等方面。
第3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管理者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作为管理主体,从事管理工作中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
2、分类从管理的层次关系来分,有高层、中层和基层三种管理者,其数量比例呈金字塔形;从管理的专业领域来分,有营销、财务、行政、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等专业管理者,其数量一般要由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决定。
从管理的职权关系来分,有直线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
2.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3.管理者的角色德鲁克最先提出“管理者角色”的概念,明茨伯格又将管理者分为十种角色,并被归入三大类别: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成为管理者的前提是被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赋予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经常要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来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内外环境。
代表人(挂名首脑):作为组织代表履行许多社会性、礼仪性和法律性的例行义务,如应邀出访、出席、接待来访和签署各类法律性文件。
领导者:作为组织活动的负责人,要决定所有下属员工的雇用、培训、激励和惩戒等。
联络者:指与组织利益有关的所有外部关系要维持人员、通讯和网络等的接触与联系。
信息角色管理者要不断收集、掌握和更新与其职权范围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的人员与部门,管理者既是组织内部信息也是组织外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中心。
监听者:以各种途径寻求和获取各种对组织有益的信息,以便充分了解内外环境,把握机会、识别威胁。
传播者:对利用各种交往和通讯手段,将有用信息传播给组织相关人员,并求得信息反馈和意见综合等。
发言人:以举行董事会等形式,向外界和媒体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及经营状态等信息。
决策角色管理者通过处理内外各种相关信息来作出管理决策,明确组织发展方向,有效配置资源,协调内外关系,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企业家:以企业负责人身份在组织内外环境寻求机会、面对威胁,召开会议、制定行动的战略战术,并监督各种方案的策划与执行。
危机处理者(混乱驾驭者):组织管理无论怎么完善,都会有预料不到的问题出现,当面临有重大和意外的冲突与动乱时候,要及时的采取应对和补救措施,并做相应的检查总结。
资源分配者:通过对组织决策与计划的判断和评估,用调度和授权等方法,负责分配组织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相当于批准组织决策的具体实施。
谈判者:作为组织代表,要经常与客户、供应商、员工及工会等进行各类谈判和协商,以疏通各方面的关系。
4.管理者的素质1、思想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责任感等。
2、知识素质:文化知识、业务知识、管理知识。
3、能力素质:判断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往、知人善任、应变创新等。
4、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
5、心理素质:开朗乐观、豁达宽容、勇敢坚毅等。
(现实中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自然不可能求全责备,只能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侧重要求哪几个方面。
)5.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掌握和运用所属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又称“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产生主意和想法并加以处理,将它们抽象化提升的思维能力6.21世纪管理者面临挑战的四个主要方面管理人本化、知识资源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第四节管理学的内涵与方法1.管理学概念: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管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管理学的特点:(1)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信息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等)(2)是一门以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应用型学科(3)是一门不精确、多系统、快变化的“软科技”(不具有物质形态的知识)学科(4)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学科3.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通过对大量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经验)进行综合观察,归纳掌握其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或给予不同条件的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演绎法:从某种管理理论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形成某种理论依据,然后从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实际管理情况或某种经济模型出发,再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分析,推导出相应合理的结论。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管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历史认识来把握管理的内在规律。
系统分析法:通过对管理系统的内在分析,来把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互相关系。
比较研究法:将同类管理现象从总体到部分进行纵横比较,求得某种管理原则。
定性定量研究法:对管理现象从抽象的性质分析到具体的量化分析,来检验管理理论。
跨学科研究法:从多角度、用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相对复杂的管理现象。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相对集中于诸子百家的偏重于军事、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哲理语言,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借鉴。
《周易》:利物足以和义,利者,义之和也(业德并举、义利并存),不易、变易、简易(规律性的永恒不变、具体事物变化多端、万变之因总在阴阳对立与转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精神)《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准确信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智胜决策)多算胜,少算不胜(周全计划)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控制变化)善战者,致人而不治于人(掌握主动)兵之情主速(抢占先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于创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商战竞争,胜败贵在勇气)2. 中国传统管理精神节俭、对策、求实、利器、守信、人和、重人、顺“道”、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