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 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内容主要是宗教,次为新闻、 新知识。该刊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21年停刊,共出80多期。
1872年4月,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 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 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 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报告,《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 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
2、兴起:
(1)互联网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特点:信息量大;栏目多;内容丰富;剧情精彩。
《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游记》
3、广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后各大城市设立广播电台;
改革开放后,降低了广播电台的作用,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3.56%。
四、互联网的发展: 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 1、互联网的优势(特点):
(1)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时间:1958年5月1日; 标志: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上海1958.10.1、哈尔滨1958.12.20)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两方面)
一是电视逐渐普及;
普及的原因: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B、电视技术的进步;(无线转播→有线闭路电视→卫星电视→数字 化电视,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C、电视机更新换代快;(黑白→彩色→液晶→等离子,等等) D、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一、大众传媒的兴起:
1、兴起原因: (1)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扩张; (2)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3)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推动; (4)科技发展的进步。
2、类型: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话、互联网等
3、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监督政府, 提供娱乐等。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2005年,在 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
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
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 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巴 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 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新华日报》
创刊三周年
纪念招待会 情景
3、繁荣阶段: 特点:种类多,数量大,集团化,市场化。 1978年:报纸总数:186家 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发展走向繁荣。
刊物种类:930种
表
现
社会影响
形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 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
成 每月统记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
小资料 :“村村通”工程——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 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 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 7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央→地方)
表现:A、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名牌栏目; B、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C、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昭文新报》为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发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
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新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1949.6,北平,民盟机关报)
——党政方针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 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 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 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 同年 8 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1年,胡蝶在第一部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中的剧照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汕 头 潮 阳 人
蔡 楚 生
( 导 演
王 人 美
( 主 演
)
)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 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 行歌曲。1935年 2 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 迎面吹来大海风 潮水升 浪花涌 渔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 紧拉绳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租税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4、作用: (1)积极:近代:唤起民众,争取国家独立;
现代:对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改革开 放起到推动作用。
(2)消极:诱发低级趣味,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虚假信息造成经 济、精神上的损失;信息过量,干扰人们正常生活。
二、报刊业走向繁荣:
思考:阅读课本,归纳整理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形成阶段: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1)古老的传媒手段: 马拉松战役、烽火戏诸侯、飞鸽传书、 驿站。
(2)人类普遍使用的传媒手段: 书籍、报纸、杂志。
(3)信息时代的传媒手段: 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 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唐代,各地方藩镇在京师设有办 事机构,其官员定期抄写朝廷官方文 化、政事,送回藩镇,称“进奏院状 报”,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 (后来称之为邸报)。
任景丰
1905年11月,北京 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 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 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 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 影──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 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谭鑫培
谭鑫培在电影《定军山》中的剧照 1905年7月,中国人首次尝试拍摄影片。拍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 进行的。这年是谭鑫培的60寿辰。 他扮演黄忠,表演精湛。 谭鑫培 是京剧界承前启后的大宗师,他创立的“谭派”对老生行甚至整个京 剧艺术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当时谭鑫培的表演艺术以达炉火纯青 的境界,“京城无腔不学谭”。可惜这部电影今已不存在了。
王晶
李安
周星驰
王家卫
3、电视的发展: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 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 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简称CCTV。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 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发挥着传播新闻、社会教 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 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1)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05,《定军山》(京剧,无声片); (2)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并走向成熟:20年代——40年代;
1931年,有声电影的诞生:《歌女红牡丹》(故事片《难兄难弟》) 1935年,《渔光曲》获得莫斯科荣誉奖(首次);《风云儿女》。 (3)建国初:工农生活,革命战争:《桥》、《赵一曼》、《钢铁战士》 (4)“文革”时: 《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多部影片获国际国内大奖。 ① 80年代:《一个都不能少》(国际奖)、《舞台姐妹》、《天云山 传奇》、 《阿Q正传》、《红高粱》; ② 90年代:《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
展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 “文革”时期不少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报纸停办。
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
繁 荣
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 2000年 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 10%。刊 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风云儿女》:1935年上影; 导演:许幸之; 编剧:田汉、夏衍; 主演:袁牧之、王人美、谈瑛、
陆露明、王桂林。
著 名 电 影 演 员
赵丹
朱飞
阮玲玉
胡蝶
北 京 放 影 场 所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 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1)19c中前期,外国人(传教士)在华办报: 外文报:1832年,广州《中国丛报》; 中文报:1833年,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2)19c60,外文报:上海:《万国公报》(美国林乐知,1894更名); (3)19c70,中文报:
上海:1872年《申报》(英商创办;1907,席裕福买回其产业); 汉口:1873年《昭文新报》(中国人艾晓梅自办)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 能——“第四媒介”;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使人们更主观、更快捷、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 (4)费用低廉。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的发明者(创始人)。1992 年12月,开发网页浏览器,取名为 “因特网”。2004年,获得首届芬 兰“千年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