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参考答案此答案主要参考书本和教育学大纲,并非标准答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需要选取,时间紧迫,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同学见谅,如有疑问,可以提出。

一、大题1、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发展”的概念: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着;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2、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比较(要联系实际)答: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生活的时代相隔一个世纪。

他们作为历史上两位最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其理论既有不少相似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相同或相似之处:(1)他们都接受了卢梭思想的强烈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因论;信奉性善。

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2)他们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1~6岁幼儿期的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

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3)他们都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

福禄培尔对儿童的本性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认为教育目的即使儿童心中“神的本源”显露出来;而蒙台梭利的生命学说亦含有神秘的色彩。

第二,不同之处:(1)理论基础不同:福禄培尔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同时受到宗教影响,往往从神秘主义或神学出发来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故许多观点充斥着哲学意味。

蒙台梭利虽也受到宗教的影响,但其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其宗教唯物主义色彩比福禄培尔轻。

福禄培尔是新教徒,蒙台梭利则是天主教徒。

(2)在具体教育观点上,二人也有很大差异。

比较重要的地方有:a、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二人虽然都赞同“内发论”,但蒙台梭利强调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福禄培尔则倾向于个体付艳硕。

b、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手工、纸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

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c、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的学习。

d、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学校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e、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对幼儿活动的“环境”的理解不尽一致。

二者都包含室内、室外两大部分;但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与福禄培尔的幼儿园环境及设施有些区别。

f、在教育对象上,福禄培尔幼儿园主要招收中产阶级子女,实行半日制、不供膳;蒙台梭利幼儿学校招收贫民子女,实行全日制、供膳。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1)生活教育的实践:乡村示范学校——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小先生制;育才学校。

(2)生活及教育的本体论:a、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b、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C、生活是教育的的中心,与教育是统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

d、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e、“生活及教育”是终身教育。

(3)社会即学校——领域论:a、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即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

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教学论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相互割裂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

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是真知,才有创新。

c、教学做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先教。

d、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被动受教的地位向自觉主动学习地位的转变。

4、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衰落(1944-1957年)兴起:19世纪末,帕克在马萨诸塞州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约翰逊创办有机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办葛雷制。

成型: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一方面运动的重心从初等转向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思潮。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进步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注意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是美国帕克提出的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女教育家约翰逊创办的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葛雷制:1907年美国教育家沃特在葛雷市推行的一种具有进步教育性质的教学制度。

又称“双校制”、“二部制”、“分团学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

主要内容有:a、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学生用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

b、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

c、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

d、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自有和合作是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

文纳特卡制: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镇进行的一种教育实验。

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金工、织布、绘画、雕刻等)。

前者主要进行。

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的结果。

或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克伯屈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在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让学生在没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他把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

第二消费者的设计。

第三,问题的设计。

第四,练习的设计。

简答1、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情感、冲动等天生机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要重视儿童的能力和主动性。

由此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的产物,人不能脱离社会,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本身,并非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由此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把学校看做小型社会,从而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人。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把教育看做是从过程,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获得的,这些经验的获得要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基于儿童的经验,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

由此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

2、新教育运动的历史影响新教育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形成的一种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革新已有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教育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

(2)主张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培养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3)重视现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教育,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

(4)主张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活动。

新教育运动对当时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3、斯巴达、雅典教育比较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体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1)二者的共同特点表现在:a、政治上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政治体服务的。

b、因时代要求。

两者的教育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是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雅典为了强大自己也重视体育教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

c、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2)虽然二者存在以上这些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二者的教育体制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具体体现在:a、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经济、政治的差异。

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这种经济基础导致,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

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这一点较斯巴达要优越许多。

在此基础上雅典建立起奴隶制民主政体,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

b、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

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对内要奴役土著居民,对外要防御外敌,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相应地其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