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2.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 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 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 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 官府”。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师合一”。
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 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 御、书、数等 “六艺” 为基本内容。
•壬寅学制(1902),即《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政 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癸卯学 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 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 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 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 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 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3)增加了考试类别,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
4)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 5)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一般不能直接授官。
唐代专科学校种类较多(律学、算学、书学、 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 工艺学),附属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长官 直接领导监督,具有以下办学特点:
1) 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紧 密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 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 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比较公正合理,对当时的 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科举制度促 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 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科举制的主要流弊:
• 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
•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192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 “壬戌学制”,又称“新 学制”。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 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 关系。具体采取弹性学制;增加职业教育系统;缩短 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年限;采用学分制、选科 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学生在能力、个 性等方面的差异。
•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录用升迁需 经过一定的考核。
•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
•学校分布地区更广,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 民族地区的教育。
•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 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6.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学在官府” 的垄断形 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局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 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 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 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 的空白。
•1862年,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仍无完备的教育计划、更无完备的 学制;重视西文、西艺学习,忽视引进西方的政治及科 学教育;师资设备缺乏,难达成现代学校的目标;受旧 教育影响,仍未脱离封建“治术” 教育的窠臼;派遣 军事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壬子癸丑学制:教育部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 公布,史称“壬子学制” (1912)。到1913年,教育 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 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 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 方面作了努力,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
(5) 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 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 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 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 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 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 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 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 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 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 汉代太学的特点
1)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 的官吏(通晓 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 的 德行)。
2) 御定儒家经典“五经” (《诗》《书》 《礼》《易》《春秋》)为太学统一的教材。
3)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 和“家法” 。 4) 建立的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 一试的制度。“设科射策”,分甲科、乙科 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 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1.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 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 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 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 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 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 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 及时地培养和输送本官署需求的专业人 才。
3) 学校的水平和成效取决于官署行政长官 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所以兴衰无常。
5.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
•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宋 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的 “兴学” 活动,大大提高太 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 格逐渐放宽。
• 突破权贵限制,扩大受教育对象。
• 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传统,学校移到 民间,教学联系社会现实生活。
• 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
7.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
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 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 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 院。
• 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
• 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 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东亚, 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 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中国成了考试 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9.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教育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 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 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 大影响。清末科举制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 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
• 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 有利于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 的稳定。
(2) 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 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 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 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 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 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 教 育 内 容 方 面 , 以 《 诗 》 、 《 书 》 、 《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 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 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 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 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