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语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1@,A B C,5,(D%1- )*EE%& 由于这种多样性
的存在 ! 有必要建立 ) 国际解读社团 * 和 ) 民 族解读社团 * 两大类别标准 ! 以便对来自不 同文化背景的写作行为作恰当的评述 $?<1@,A )*EE%& 这项调查还表明 ! 各种文 化传统对于写作过程中的诸因素 给 与 了 不 同的权重 & 新西兰与瑞典的教师注重写作过 程 ’ 智利教师不太强调篇章结构 ’ 荷兰教师 不 太 注 重 语 气 风 格 $?<1@,A B ;%F4AD,1 /**" + /*"%& 显而易见 ! 流行于一种教育体 系中的解读评介标准 ! 代表了一种写作文化 观 ! 对一定的写作模式的形成和维持产生深 刻而持久的影响 & 文化传统对于写作行为的影响 ! 还可通 过文本连贯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来 & 在母语 写作中 ! 我们通常借助文本结构来表现思维 的连贯性 ! 并通过文本结构引导读者做出正 确的推论 & 用于体现思维连贯的文本模式 ! 却时常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类型 的 不 同 而 表现互异 & 海 因 茨 $;4(GA /*EH !/**" % 的 研 究表明 ! 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 ( 日本 ( 韩国 ! 以及泰国的写作者 ! 喜欢采用一种归纳式的 表述模式 & 亚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归纳式文 本模式 ! 不同于英美写作者常用的演绎式风 格 ! 缺乏从一般到特殊的连贯与过渡 ! 经常 出 现 目 的 表 述 延 迟 介 入 的 现 象 $;4(GA
众所周知 #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问世以来 # 逐渐分化为 % 强式 & 与 % 弱式 & 两 种 ! 参 见 拙 作 ) 社 会 语 言 学 研 究 , 文 化(色 彩(思 维篇 *##$$%# 高教出版社 "$ 本文所谈的 # 属于后一种形式 $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 $
杨永林
门顺德
!"#
古希腊以来 ! 这种观点在西方知识界普遍流 行 " 到了中世纪 ! 这一观点更为学者视为圭 臬 ! 成为欧洲各大学在拉丁语教学 中 推 行 #三位一体 $ 教学大纲 ! 以及后来的唯理语法 中普遍法则存在的认识论基础 %!"# $%&&’( ) 萨丕尔 3沃尔夫假设所要回答的一个重 要的问题就是 ! 语言结构的多样性是否会诱 发和产生思维模式的多样性 " 从理论上讲 ! 思维模式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 在萨皮尔
!"#
语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鉴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 以下从语言文化学的 角度 ! 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做一介绍 "
而是一种多彩的 )文化活动 *& 国际教育成就 评价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 不同文化在 评估学生作文之时 ! 对于文章风格 ( 文章内 容 ! 以 及 文 章 语 用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1>%(!
亚里士多德以来 # 语言 ’ 思维 ’ 客 观 世 界
!" 背景介绍
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 语 言 与 思 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 $ 不论是西 方 世 界 的 % 名实 & 之争 # 还是古代中国的 % 名物 & 之辨 # 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认识世 界 的 看 法 # 反映出古代先哲对于外部事物 ’ 内 在 心智 ’ 语言工具之间相关性的一种 朴 素 认 识 $ 到了 <* 世纪末叶 #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大师约翰(洛克 !8-=>3 <?$@ " 在其鸿篇巨 制 ) 人类理解论 * 中 # 通过外在符 号 标 记 语言和内在符号标记观念的讨论 # 构 建 了 双重符号理论 # 认为语言与观念是 人 类 认 识世界的 % 中介筹码 &$ 在此基础之上 # 他 通过词语 ’ 观念 ’ 事物之间存在的 三 元 关 系的确认 # 从 % 本质论 & 和 % 规约 论 & 的 对立出发# 对贯穿于整个中西方哲学史’ 语言学史中的名与物的论争 # 特别 是 对 词 语的规约性和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 自 己 的 看 法 与 解 释 ! 卓 新 贤 <@**"$ 实 际 上 # 自
L) 现 有 研 究 仍 然 处 于 很 不 充 分 的 阶
段 ! 我们在考察语言相对论的诸 种 表 现 之 时 ! 一般仅限于个别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 ! 有以偏概全之嫌 , 涉及到词汇语义关联 + 语 篇关联之时 ! 问题更多 %!"T V@!+ D//6, 桂诗 春 RMMM), 6) 其 他 因 素 的 干 扰 ! 如 研 究 方 法 的 合 理性 + 实验设计的可靠性 + 实验过程的可监 控性 + 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 等 等 /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 使得许多对比研 究无法取得一致性的结果 "
!""#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现代外语 ! 季刊 "
1-2345 6-437’5 895’&9’3( !:&94)34.;"
%&’&() 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清华大学
杨永林 大连大学 门顺德
提要 ! 本项研究是文化相对论 !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关系之间的讨论 " 通过广泛的 跨文化比 较 # 有理由认为 #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 #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 不宜全盘否定 " 同 时 # 也有理由认为 # 面向新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 应当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行为 " 只有这样 # 才有可 能更为正确地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 促进语言学研究 " 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研究背景 " 第二部分从历时的观点入手 # 研讨 了文化相对论的发展过程 "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干内容 # 分别就对比修辞研究 ! 文摘文 本对比研 究 ! 反事实条件句研究 ! 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 # 以及认知假设研究五个方面 的内容 # 讨论了思维 模式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 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 # 谈到了跨文化 研究的意义 # 以及这种研究所 面临的挑战 " 关键词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文化因素 ! 语言相对论 ! 思维模式 ! 语言表达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卡普兰的篇章结构研究 !" 世纪 #" 年代中期 ! 美国语言学家罗 伯特#卡普兰 $$%&’%( )*##% 声称 ! 文本的篇
章结构 ! 因受不同语言文化因素的制约 ! 在 抽象层面上体现为一种以文化为特 征 的 图 式表象 & 此论一出 ! 引起了轩然大波 ! 揭开了 学术界对比修辞研究的序幕 $+,(-.’% /**/ ! 0.((.1 /**2 %& 对比修辞研究的产生 ! 有其 深刻的学术背景 & 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学和人 类学的影响 ! 认为逻辑是一种文化现象 ’ 另 一方面是受语言学 ! 特别是文化决定论的影 响 ! 认为语言类型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 法 $34(5 !"""! !""/%& 卡 普 兰 收 集 了 67" 篇 来 自 不 同 文 化 背 景的英语学习者所写的作文 & 通过逻辑层面 和篇章结构层面的分析 ! 他发现可以通过学 习者的写作修辞方式 ! 感受不同文化在交流 模式上的不同 & 譬如说 ! 来自阿拉伯社会的 英语学习者 ! 在作文中喜欢使用重复和平行 表达方式 ’ 来自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者 ! 善 用迂回手法 ’ 来自拉丁语系的英语学习者 ! 常常采用偏离主题的叙述方式 & 在卡普兰看 来 ! 不同的语言文化理解导致了修辞或交流 方式的不同 ! 由此形成了外语写作过程中的 一种障碍 & 若想克服这一障碍 ! 有必要在外 语写作中教授得体合意的目的语模式 ! 以及 相应的逻辑结构 & 随着对比修辞研 究 的 展 开 ! 其局限性逐渐显示出来 ! 分别在以下两 个方面受到了批评 & 首先 !有学者认为 ! 对比 修辞研究仅限于对写作结果的分析 ! 并没有 考虑到写作过程的研究 ’ 其次 ! 依据写作过 程理论研究 ! 有理由认为 ! 学习者在母语和 外语写作中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和困难 ! 所以 外语写作中来自母语的干扰并不像 卡 普 兰 认定的那样明显直接 $0.((.1 /**2! 89: ;<
3沃尔夫假设这个理论框架中 ! 可以得到充
分的描述与验证 "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索一直 就 没 有 中 断 ! 但是时至今日 ! 我们对于这个假设所牵 涉到的一些本质问题 ! 知之甚少 " 究其原因 ! 大约有以下六点 (
.) 限 于 人 类 目 前 的 认 识 水 平 ! 我 们 对
!
之间关系的讨论 # 一直是西方哲 学 家 所 关 心的一个焦点问题 $ 到了 !" 世纪 #" 年代 # 随着萨丕尔 A沃尔夫假设的提出 # 语言相对 论的观点又一次成为现代语言学 所 关 注 的 另一个语言哲学问题 # 引起了学 术 界 广 泛 那么# 从历史的观点出 发 # 考察与语言文化关系之时 # 语言 相 对 论研究 # 对于新时期我国外语教 学 与 研 究
<
的关注与讨论$
又有什么启迪呢 + 本文共分四个 方 面 # 采 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 # 试图就此 问 题 做 一 初步的探讨 # 旨在促进外语教学改革 $
#" 从洪堡特到萨丕尔$ 沃尔夫假设
既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如此 # 外部世界 并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认识 # 纯粹以客观独 立的方式存在着 # 现代医学亦复证明 # 人类 的大脑在神经结构 ’ 生理机制方 面 也 无 二 致 # 因此有理由相信 , 纵然不同语言结构千 变万化 # 人类看待世界的眼光理应趋同 $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