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猫课件连连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猫课件连连课件
结构图示
第一只猫:病死 酸辛、难过
猫 第二只猫:亡失 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死亡 难过、良心受 伤
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 敢于自责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郑振铎先生的《猫》,文章写“我”三次养猫 的经历,“我”养猫时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仅随着“我”的 感情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这篇课文也使我们有自己的收获:生活中, 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 致伤害无辜。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小猫对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它 的态度
结局
“我” 家的影
响
第一只 从隔壁 猫 要来的
花白
很活 泼
喜欢
死亡
难过、 酸辛
第二只 猫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黄色
更活 泼, 更有 趣
喜欢
愤恨、 丢失 诅骂,
拓展延伸
忆北方狮子猫
(清)龚自珍
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
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
【赏析】这首咏物诗出自《己亥杂诗》第210首,描写了狮
子猫聪慧有加、善承人意,成了最为京城贵人喜爱的宠物,时
移世易,虽然主人家世破败,不似先前那般排场,但这些“俊
物”仍旧可以享受早餐吃鱼的不菲待遇。诗人借咏狮子猫,辛
猫
• 郑振铎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消耗、污涩”等词语。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 的观念。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对比的作用。
鉴赏评价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 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 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 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 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 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怅然
花白,
第三只 猫
流浪猫不很毛好瘦被看,烧,忧懒郁惰、不若不喜有注欢若意它无,,死亡
难过, 良心受
伤
脱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 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 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内容探究
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示例四:“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这两个 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 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学生举手)那么请 你为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 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 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 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 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 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 ;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 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有这些都起到 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 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
娱乐(yú)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词语释义 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 渐减少。 污涩:肮脏而不光滑。 红绫:红色的丝织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主观臆断轻易、 随便 地下结论。
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 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 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 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 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 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 “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写法探究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 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 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 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 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 烈的艺术效果。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 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 事实真相;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 要同情弱小者。
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 的小作文,不少于200字。
走近生活,去寻找那些可怜的小动物,并给予它们 一些关爱,然后把你的行动记录下来。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 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 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 《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背景资料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 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 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 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示例一:“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示例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 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三:“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 出小比前两只猫的亡失 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 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 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 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品味赏析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 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好久不想养的想法。第 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 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并最终致其死亡,这个过失是无法补 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自己灵魂的 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辣讽刺了腐朽没落的清廷充斥着一群庸碌的官场大员,他们如
同皇家豢养的宠物,只知摇尾乞怜讨主人欢心,早已丧失了救
国图存的责任意识。
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郑振铎先生的《猫》,文章写“我” 三次养猫的经历,“我”养猫时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 仅随着“我”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这篇课文也使我们 有自己的收获:生活中,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