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势病种心内科

优势病种心内科

附件1: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弱或涩。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A中1项+次症B中1项,结合舌脉。

2、气滞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

次症:A、两胁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烦躁。

B、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口唇紫暗;爪甲紫暗。

脉象:脉沉弱或涩。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A中1项+次症B中1项,结合脉象。

3、痰阻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痰多;口粘腻。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舌脉:舌苔白腻;脉涩或弦滑。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A中1项+次症B中1项,结合舌脉。

(二)次证1、寒凝心脉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

次症: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脉: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中1项,结合舌脉。

2、气阴两虚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

次症: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五心烦热;口燥咽干。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中1项,结合舌脉。

三、治疗方案(一)心痛急性发作期处理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消除疼痛为首要任务,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心痛发作,可选用或合并运用以下措施。

1、郭士魁宽胸气雾剂,由荜拨、良姜、元胡、檀香、冰片、细辛组成,心痛发作时立即口腔喷洒,每日8~10次。

2、虚寒体质,由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立即含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或服用郭士魁心痛丸(檀香、白胶香、荜拨、麝香、冰片等)、郭士魁宽胸丸(良姜、元胡、檀香、冰片、细辛等);或嚼服冠心苏合丸,每次1丸,间隔5~10分钟可重复使用。

3、痰热体质,由于热灼津液,化痰阻络,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立即含服速效救心丸,轻者一次含服4~6粒,胸痛严重者一次含服10~15粒。

一般含服后5分钟起效,舌下应有苦辣味和清心透凉感。

如果10分钟后不缓解,可酌情再服用4~6粒。

也可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或心灵丸2粒/次。

(二)分型论治1、主证(1)气虚血瘀证治法:补益心气,活血止痛。

方药:《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基本方:黄芪30g,人参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2g,赤芍15g,地龙15g。

或选用郭士魁益气活血汤:黄芪15g,党参15g,黄精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郁金15g。

加减:若瘀血甚,胸痛剧烈者,加乳香l0g,没药l0g,延胡索12g,降香10g,丹参12g以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2)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基本方:桃仁15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生地12g、柴胡9g、桔梗9g、枳壳12g、牛膝12g。

或选用郭士魁冠通汤:当归15g,郁金15g、薤白15g、鸡血藤30g、红花10g、三棱12g、莪术12g、乳香12g、没药12g。

加减: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0g,夏枯草15g以疏肝清热。

(3)痰阻血瘀证治法:豁痰开结,活血通脉。

方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时方歌括》丹参饮加减,基本方: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2g、厚朴12g、枳实12g、桂枝15g、茯苓30g、白术12g、砂仁12g、丹参30g、檀香15g、川芎15g。

加减:痰热者,表现为咳吐黄痰,口苦粘腻,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5g、半夏12g、茯苓30g、陈皮15g、竹茹15g、枳实12g、郁金15g;若痰扰清窍,眩晕,肢体麻木者,加天麻15g,竹茹12g以祛痰息风定眩。

2、次证(1)寒凝心脉证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减,基本方:桂枝15g、细辛6g、当归15g、赤芍15g、通草15g、甘草6g、大枣3枚。

或选用郭士魁心痛丸:檀香15g、沉香15g、公丁香15g、香附15g、乳香15g、白胶香15g、荜拨15g、苏合香油。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0g,干姜6g,巴戟天l2g以温经散寒止痛;心痛较剧者,加蜀椒1g,荜茇10g,细辛3g,赤石脂12g,乳香10g,没药10g以温阳散寒,理气活血;水肿,喘促心悸者,加茯苓30g,猪苓15g,益母草15g,泽泻l0g以活血利水消肿;四肢厥冷者,宜用四逆加人参汤以温阳益气,回阳救逆。

(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畅脉止痛。

方药:《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加减,基本方如下:党参1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6g、黄精12g、茯苓12g、山药15g、炒白术12g。

加减:唇舌紫暗者,胸闷刺痛,痛有定处者,加五灵脂10g,丹参12g,当归12g以活血通脉;心火上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者,加黄连10g,焦栀子10g,菊花10g以清心宁神。

肾阴虚,腰膝酸软,加熟地黄12g,桑堪子12g,女贞子12g以滋肾养阴。

(三)辨证论治创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廖家桢、郭维琴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利用气血相关理论,在全国最早提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现已明确气虚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最常见的证型,益气活血法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然而,我们发现临床上胸痹心痛疑难病例,用气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痰阻、寒凝等传统病机理论仍无法解释,诸如胸痹心痛临床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血管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血流时断时续等等,针对这些临床表现需要寻找更贴切的病机描述。

通过近十年的临床研究,我们发现胸痹心痛与风证联系紧密,提出胸痹心痛“络风内动”病机学说。

我们将心络风动证作为胸痹心痛的证型之一,以此希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心络风动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证:突然发病、时作时止;痛引肩臂或他部;突然被迫体位。

舌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数;脉细或弱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中1项,结合舌脉。

治法:熄风通络止痛方药:《兰台轨范》大活络丹加减,基本方(络风宁1号):威灵仙30g、徐长卿30g、地龙12g、丹参30g、羌活15g、大黄10g、木香12g、砂仁9g、檀香15g、降香15g、葛根15g、茯苓15g、白术12g、人参15g、黄芪15g、冰片1.5g。

(四)中成药辨证选择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可选用参芪益气滴丸、通心络胶囊、心元胶囊、养心氏片、正心泰胶囊、脑心通胶囊、参芍片、山海丹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

2、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

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滴丸、心可舒片、银丹心脑通胶囊、血栓心脉宁、复方川芎胶囊、心血宁片、活血通脉胶囊等。

3、痰阻血瘀证: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可选用丹蒌片、心通口服液、保利尔胶囊等。

4、寒凝心脉证: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可选用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麝香保心丸、心宝丸等。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补心气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胶囊)、生脉口服液、生脉饮(胶囊)、参麦口服液、稳心颗粒等。

(五)中药注射剂选择针对胸痹心痛急症和重症,可辨证选择中药注射剂如偏于气虚者可选用黄芪注射液;偏于血瘀者可选用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偏于气阴两虚者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偏于阳虚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

(六)中医药辨治无效时胸痹心痛的处理1、急性心肌梗塞: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2、不稳定性心绞痛: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4、介入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七)胸痹心痛中医综合疗法1、针灸(1)针刺主穴: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郗门。

(2)辨证施穴:气虚血瘀证,加气海、足三里、膈俞、血海、三阴交等;气滞血瘀证,加中院、足三里、太冲、血海、三阴交等;痰阻血瘀证,加丰隆、肺俞、间使、膈俞、血海、中脘等;寒凝心脉证,加足三里、关元、肾俞等;气阴两虚证,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通里等。

(3)手法:虚补实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4次为1疗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