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能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够正确判断教师职业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内涵,把握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行为规范的内在联系。
能够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在教育活动中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与职业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道德称为“师德”或“教育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既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又是针对教师职业活动领域各种关系提出的规范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指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1.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认识。
从广义上看,它包括思想要求、政治要求和职业内部活动的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核心是职业道德价值观。
其中,“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范畴,道德范畴的义务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支持的。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2.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在践行教师职业首先认识时的情感体验。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重要范畴是“爱”——“教师爱”。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行为上的体现。
教师的行为自觉地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形成教师职业品质的标志。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范畴是“责任”。
(三)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2.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把中学教师的行动规范到中学教育目标要求上;3.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内容,是直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资源。
中学教师以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行不言之教。
(三)教师职业道德表现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忠于教育事业,坚守信念,排除各方干扰和诱惑,安心于工作岗位。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以身立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德的核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的真实写照。
师爱表现为:一.无私的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二.严格要求学生,严慈并济。
教师要认识到师爱的重要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好苗子,以博大的爱心帮助学生成长,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教师严谨治学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对待自己学习两方面。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代教育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切勿相互嫉妒和对立,要以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为大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合作,特别是要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愿望和建议,与家长密切配合,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制定背景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核心表述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具体内容这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一)制定背景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作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条例体现了两方面精神:1.中小学班主任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2. 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中承担着特别的教育职责和组织管理任务。
(二)具体内容与解读1.配备与选聘: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一学年以上。
在任职条件中,强调了班主任对待自身、对待学生及他人、对待班主任工作的规范要求;2.职责与任务: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班级日常管理。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2)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3)开展班级活动;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5)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待遇与权利:对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工作量、绩效工资管理及权利进行了规定。
1)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2)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3)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4)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4.培养与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对班主任进行培养、培训5.考核与奖惩:对班主任的考核、奖惩进行了规定。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一)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首先,教师要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其次,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的精神,乐于奉献。
最后,教师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依法行教。
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利用职权向学长或家长索要东西。
(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正是促使教师努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的有效保证,规范教师行为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严肃对待教学工作,熟悉教材,认真备课,组织好课堂教学。
其次,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轻松的学习条件。
最后,教师在课下要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三)教师人际行为规范在教师的人际关系中,主要包括学生、同事以及学生家长。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要永远保持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耐心辅导,不急不躁、不偏不袒,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守护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再次,教师与同事之间要保持协同、向上的合作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乐于助人。
最后,教师对于管理者要尊重和理解,服从安排,积极配合,协助管理者圆满完成任务,提升自身的素养。
(四)教师仪表行为规范首先,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
其次,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
再次,教师的仪表行为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
最后,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课堂教学的情调相适应。
(五)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既属于客观现实活动,即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
首先,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要通过媒体及其他途径练习普通话,力争发音标准。
其次,语义要明确、表达要清楚,这需要教师熟悉学科知识,思路清晰。
再次,语句要完整,上下连贯、有逻辑性。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与时俱进、丰富语言,学会用学生熟悉、喜欢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过程。
素质教育观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从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五个具体的方面展开。
1.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关爱每一位学生,是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
首先,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所有教育行为都应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最后,要始终信任学生。
3.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公平地评价学生的需要。
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其次,克服不良心理效应的影响,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
最后,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
4.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树立正确师生观的核心问题。
5.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将热爱、尊重、严格要求统一起来的爱。
首先,严而有理。
其次,严而有度。
再次,严而有恒。
最后,严而有方。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1.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2.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3.尊重家长的人格:在教师和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教师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之分。
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三)教师与同事的关系1.尊重2.理解3.协作(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1.尊重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