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李明强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题: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请把老师说的一句话用两句话来表达。

我爱爸爸和妈妈。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我喜欢吃苹果和梨。

我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

2.请把老师说的两句话用一句话来表达。

妈妈给我洗衣服,妈妈给妹妹洗衣服。

妈妈给我和妹妹洗衣服。

我喜欢上语文课,我喜欢上数学课。

我喜欢上语文课和数学课。

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说的话和同学们说的话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

今天和同学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也存在着这样的联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10×24=240(根)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144+96=240(根)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板书:(6+4)×24=6×24+4×24(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请大家用喜欢的式子概括这类算式老师引导大家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a+b)×c=a×c+b×c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

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

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

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请同学们通过比较感受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的内容,结合课前小游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感恩教育。

五、教学反思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能初步感受到用分配律可以简算。

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

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欢迎阅读《乘法分配律》说课《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35+35×35=3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

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①(32+25)×4=(??)×4+(??)×4②48×12+52×12=(????? +????? )?×(??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 28×(68+32)×6+4×6②(25+6)×4??????????????????? 25×18+35×26③35×(18+26)??????????????????? 35④(24+35)×5???????????????? 24+35×5⑤(75×125)×8????????????? 75×8+125×8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

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陶如义《相等的分数》说课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对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教材安排这节课,是意图利用分数墙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的统一模型。

由于知识点自身难度较大,且不是新授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挑战性,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考虑创设了阿凡提分地的故事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了试跳、决赛,中途产生意外的情节,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解决跳远比赛中发生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以分数墙为依托,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计算、相等的分数的整理这三个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直观、统一建立分数大小和加减法计算模型的过程由懵懂模糊而不断清晰。

而期间的一些环节,诸如:找相等的分数思维过程的呈现,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探究和发现,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发现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变化规律这一环节,教材中没有安排,也不做要求。

但是,不同的个体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不会满足于在分数墙上发现相等的分数,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分数怎么会相等的,其间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老师可以顺水推舟为他们搭建研究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讨论,共同探究,使他们的好奇之心得以激发,好学之心得以激励,最终使得学生懂得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重要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好胜之心得以满足,增加了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和信心,同样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

当然,这节课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对整体而言,只要能在分数墙上发现相等的分数即可。

最后的选择性练习,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我认为,能让学生提前懂得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分数的相关问题,还是有很大必要的。

陶如义2017.10.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