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考点1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考点1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考点1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命题规律1.围绕概括故事情节命题概括小说的情节,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③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围绕情节构思及作用命题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作用命题。

常见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文中写的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段写的某某事物(或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③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入题套路概括小说情节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是不同性质的两种题目,考查目的不同,答题方向和答题模式也不一样,答题时必须看清题目,明确要求。

1.寻找线索小说常以激烈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如《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贯穿小说的始终,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小说的线索很多,具体事物、中心事件、人物的情感都可能成为组织材料的线索,抓住这些线索,全文的情节就清楚了。

2.抓住场面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场面的转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一般一个场面就能概括一个情节。

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进贾府大门为界,分为两大部分,而进贾府大门之后又有拜贾母、会诸亲、拜舅父、宝黛会、晚餐等主要场景,理清这些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

3.抓情节发展即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来划分文本,依次归纳情节。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发展部分还要细分,有时高潮同时也是结局。

4.三对一给法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沿着“三对一给”的思路进行思考。

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可从首尾呼应、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情节突转、制造巧合、铺垫、对比等角度考虑;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就是要说明该情节便于突出人物的何种性格;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就是要说明该情节便于点出怎样的主题;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如“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名师带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

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

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

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出来!”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

作答本题,在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开头两段和结尾,看这两处写了什么,有何特别之处,然后结合套路四里的知识要点,寻求答题方向。

开头两段写的是馆子里的情形,展现的是市井生活,捡烂纸的老头是小说的主角,却没有出场,这是小说开头的特别之处。

结尾写捡烂纸的老头死后留下八千多块钱,仅此而已,这钱是怎样积攒来的,他准备干什么用,都不作交代,这是结尾的特别之处。

开头写市井生活,主角迟迟未出场,可从铺垫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读者想知道的却没有交代,可从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一繁一简,反差巨大,可从突破常规、令人惊奇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①开头两段写馆子里的情形,展现市井生活,交代人物活动场景,为捡烂纸的老头出场作铺垫。

②结尾只写捡烂纸的老头留下巨款,并不交代相关情况,以此结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一繁一简,反差巨大,突破常规写法;繁笔显得舒缓,简笔显得急促,繁笔和简笔相结合,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抢分技巧1.答案一目了然概括情节的答案要能体现情节发展的特点或思路,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可根据情节特点和设问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答题模式,或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模式作答,或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表明情节的演进,或用箭头符号连接几个具体情节,如“买药→煎药、吃药→谈药→药的后果(上坟)”。

2.规范答题模式分析情节的作用,尽量采用常用的答题模式组织答案,如“为……情节发展作(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表现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形象;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地表现主题。

也可以分条组织语言,用数字序号或分号标明。

3.注意运用术语注意用专业术语答题,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却又步步设伏,前后呼应;巧用悬念法、误会法、扬抑法、突转法等。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亲爱的土地安晓斯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烦了。

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

就嚷。

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不说话了。

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

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

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

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

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

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

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

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

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

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

这让麻根叔很生气。

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

一看,浇过了。

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

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

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

把麻根叔也说笑了。

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

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

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

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

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

这次不会和你罢休。

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

摸摸,全是小麦。

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

找到老金。

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

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

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

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

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

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

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

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

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

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

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

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

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

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

商量个事呗,麻根叔。

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

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

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

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