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各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态。
气候:某地温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以及他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呈现足够的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环境,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程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的光能)。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差。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这种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式表示。
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
蒸散:农田中,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季风:那些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
气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漩涡。
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冷害: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零摄氏度以上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大陆度: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1.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如何?答:天气和气候的时间尺度不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而气候是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脉动,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表现。
4.为什么晴天的夜晚比阴天的夜晚温度低?答:地面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获得热量,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散发能量。
由于夜间没有太阳辐射所以夜间地面有效辐射起决定型作用。
因为阴天有云,云能使大气逆辐射增大,从而使地面有效辐射变小,所以地面辐射差额的绝对值变小。
5.为什么干燥土壤表面昼夜温差比潮湿土壤表面昼夜温差大?答:到了夜晚,气温降低,因此地上的土壤要向空气中放热。
由于潮湿的土壤中含有很多水,水的比热容大,因此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降低的少,因此昼夜温差不大;而干燥的土壤中含有很少甚至没有,比热容相对于水来说小得多,因此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降低的多,因此昼夜温差很大。
6.为什么地面最高温度不出现在正午,而出现在13时左右?答:因为日出后地面开始得热多于失热。
土壤中有热能不断贮存,温度上升,到12点左右地面贮热虽很多,但不是最多,地面温度也不最高。
12时以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通过其他方式所得热量之和仍比支出多,地面贮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
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就会由于太阳辐射的近一步减弱和随着地面其它方式失热的增多。
地面累积热量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时地面温度就开始下降。
于是地面最高温度就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的时刻。
这个时刻通常出现在午后13点左右。
. 7.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各具什么特点?答:1、日射型白天地面获得大量辐射能量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
这时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为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且愈近地面变化愈大。
2、辐射型夜间由于辐射冷却而降温,地面温度最低,其温度垂直分布与白天相反,即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3、上午转变型这是由辐射型向日射型过渡的分布型。
日出以后,地面净辐射很快由负值变为正值,地面温度也开始上升,于是土壤上层的温度分布迅速地转变为日射型,但下层任然保持辐射型,此时最低温度出现在土壤中4、傍晚转变型此型是傍晚出现的过渡型。
傍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温度下降,土壤上层开始出现辐射型,但下层任然保持日射型,此时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土层中。
8.为什么湿绝热直减率比干绝热直减率小?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是由两种作用引起的:一种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另一种是由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引起的。
当空气上升时,气压使温度降低,水汽凝结造成温度升高;当空气下降时,气压使温度升高,蒸发使温度降低,这两种过程相互作用,使得有水汽凝结时,空气的升降所引起的温度升降比没有水汽凝结时要缓慢,所以说rm<rd。
9.气温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有何区别?10. 如何判断大气静力稳定度?答:对于未饱和空气而言。
当r<rd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当r等于rd 大气为中性状态。
当r大于r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r小于rm时大气是稳定的,当r等于rm时,大气是中性的,当r大于rm时,大气是不稳定的。
综上所诉:1r越大,大气越不稳定,r越小,大气越稳定,如果r很小甚至等于零或小于零则对流发生障碍,2当时r<rm,必然r<rd,不论空气是否饱和大气总处于稳定状态,因而成为绝对稳定;当r>rd时,必然r>rm,无论空气是否达到饱和大气总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成为绝对不稳定。
3当rd>r>rm 时对于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对于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11. 为什么相对湿度和日温变化相反?答:相对湿度说明了在同一气温条件下,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
相对湿度越小,表示空气越干燥;相对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
由于气温升高时水气压的增长率常小于饱和水气压的增长率,因此随着气温的升高,e的增值小于E的增值,故相对湿度变小;反之,气温降低,相对湿度增大。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和日温变化相反。
12. 大气中水分凝结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满足其条件?答;水汽达到凝结的条件有两个:1、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2、有凝结核存在。
根据道尔顿蒸发公式,凝结的必要条件是实际水气压大于饱和水气压。
途径有二:1、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使水气压增大;2、是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空气冷却,使饱和水气压减小。
13. 为什么形成雾和霜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无风的夜晚?答:当地面或地物表面经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如果露点在0上水汽凝结成水滴即露。
如果露点在0度下则水汽凝华成白色冰晶,即为霜,霜和露形成于辐射冷却强烈的条件下,所以晴朗无风的夜晚有利于露霜的形成。
14. 气候形成的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五个方面。
人类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改变了大气成分;人工释放热量。
15. 在三圈环流中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3个纬向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低纬度信风带。
四个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
16. 锋分为哪几种类型?缓行冷锋的天气特点?答:锋的分类根据着眼点的不同,主要有以下3种分类:1、根据锋在移动过层中冷暖气团占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2、根据锋的伸展高度,可将锋分为对流层锋。
地面锋和高空锋。
3、根据锋面两侧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和热带锋(副热带锋)。
缓行冷锋的特点::移动速度缓慢,锋面坡度不大,暖空气沿锋面缓慢向上爬升,当暖空气比较稳定,水汽比较充沛时,产生系统的层状云系,从地面锋线起,依次为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卷云。
冷锋过后风雨交加,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区的宽度一般在150到200km。
如果锋前暖气团不稳定在地面锋线附近也常出现积雨云并产生雷阵雨天气。
17.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答: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1月最冷,7月最热,年日温较差大。
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秋温高于春温,最冷月和最热月落后大陆性气候一个月,年日气温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太阳辐射弱,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
气候一、辐射因素太阳辐射在空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以及下垫面特性的不同,造成了地面热量分布不均匀,使各地气候产生差异及气候的季节变化。
①随φ上升,太阳辐射量逐渐下降,最小值出现在极地(546.9×107j/m2),最大值出现在赤道,全年(1317.8×107j/m2)。
二、地理因素(一)地理纬度:由于地理纬度不同,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就不同,如果全球地面处处均匀一致的,太阳辐射总量,辐射收支差额,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均应成为与纬圈平行的带状分布。
(二)海陆分布: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上述气候要素随纬圈的带状分布遭到破坏。
因为海陆热特性不同。
(三)地形1、地形本身所形成的气候特点2、高原、山系对临近地区气候的影响a、由于地形的不同,在同一个气候区里的实际气候相差很大。
高大山系走向—常成为气候的自然分界。
一般向风坡→雨坡,背风坡→少雨坡,如我国的秦岭---800mm等雨量线,以北---暖温带,半湿润;以南—亚热带,湿润。
b、高原—本身构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它对临近地区气候的影响,也起着显著的作用。
c、h↑,p↓,空气中悬浮物体、水分显著↓,山顶空气清晰洁净。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山上的S相对增强,D相对减弱→紫外线辐射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树木的生长高度。
(四)洋流暖流:从低纬度→高纬度的洋流。
(黑潮)寒流:从高纬度→低纬度的洋流。
受暖洋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反之寒冷干燥。
一、气候带气候带是指围绕着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区域,带内的气候特征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