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二语读写能力。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别称:又叫“传统法”、“古典法”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德国官能心理学(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主要特点: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不重视口语和听力(重读写,轻听说)2、以系统语法知识为纲,采用演绎法,通过翻译练习巩固3、词汇是课文内容,用对译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与练习的基本单位4、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阅读文学名著优势与不足:1、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体现理性派教学法特点2、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精读课有较大影响3、忽视口语教学与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训练4、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5、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6、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7、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直接法:主张口语教学为基础,按照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别称:改革法、自然法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菲埃托《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德国教育学家贝力子、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学家古安,典型教材:英国艾克斯利的《基础英语》语言学基础: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靠感觉和记忆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主要特点:1、目的语与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方式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的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做一个总结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第一性符合自然途径,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4、以句子为教学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者孤立的词开始5、以当代通用的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后来的贝力子教学法。
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系列法“对后来的情景法和全身反应法产生影响优势与不足:1、过分强调幼儿学习母语规律,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课堂现实考虑不够2、强调口语,对读写能力培养重视不够3、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4、早期直接法过分排斥母语5、对教师言语技能要求高情景法: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结构的操练的教学法别称:口语法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帕默霍恩比语言学基础:英国结构主义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帕默认为学习语言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有意识的学习能力,如认字、学拼读,为成人所有,;另外一种是天赋的自然学习能力,只注重语言内容不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能力,儿童尤为明显。
帕默被认为是“英国应用语言学之父“,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二语教育家主要特点:1、强调在自然情景中教授语言是口语法的主要特点2、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握3、教学语言先从口语开始,教材先于口头训练再教书面形式4、课堂用目的语5、新的语言点在情景中操练6、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7、具备一定词汇基础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阅读法: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韦斯特创立,又称“韦斯特新法”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韦课斯特编写《新法读本》一套阅读教学课本,强调生词的高重现率阅读法首次提出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单项语言技能训练法阅读法严格控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强调直接阅读目的语材料,语法教学采用归纳法总的来看过于侧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他言语技能自觉对比法: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20世纪30年代称为前苏联的正统外语教学法主要特点:1、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教学过程全部用母语讲目的语,来充分运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2、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实践3、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4、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再学习整句5、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础材料,不重视口语教学优势与不足:能够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又过分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操练和交际性练习听说法: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别称:句型法、结构法、军队法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语言学基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教材:《英语900句》主要特点:1、听说领先,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3、教学内容以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4、排斥和限制使用母语,用直观手段,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者表达5、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6、严格及时的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7、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特瓦德尔)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优势与不足: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过分强调机械训练枯燥无味,忽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使学生产生阅读、写作能力差等方面的缺陷视听法: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二语教学法,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方法。
别称: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代表人物:古布里纳、古根汉典型教材:《新概念英语》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特点:1、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语言与形象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直接运用目的语表达思想的能力2、语言与情景紧密结合,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安排语言材料,并创造接近于真实情景,有利于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3、整体结构感知,先整体感知,从语段和句子开始进行教学4、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优势与不足:重视口语忽略书面语阅读;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和综合训练忽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掌握而未能着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自觉实践法: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的教学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代表人物:别利亚耶夫基础:外语教学心理学,言语活动论主要特点:1、自觉性原则2、实践性原则3、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4、口语领先原则5、以句法为基础原则6、综合性原则7、考虑母语原则认知法:20世纪60年代产生与美国,主张在二语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别称:认知符号法、现代语法翻译法代表人物:美国卡鲁尔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学科认识论”和“发现学习论”主要特点:1、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作用,强调学习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2、强调在理解掌握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4、听说读写齐头并进5、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特别是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反对滥用母语6、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团体语言学习法: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法。
别称:咨询法代表人物:柯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六个基本要素安全感、注意力和进取心、记忆力和思考、辨别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老传统,充分发挥学生和主体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学习心理特点默教法:20世纪60年代出美国创立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少的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代表人物:加特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育思想主要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教服从于学2、教师的沉默是默教法最大的特点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用彩色棒,彩色挂图、指示棒以及实物。
动作。
手势等手段4、教师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5、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6、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培养听说能力,随后培养读写能力7、把词汇看作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将词按照功能进行分类,依照一定的顺序学习优点与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重视学生主体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教师少说话,不纠正错误也对学生学习不利全身反应法:简称TPR,20世纪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年代,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教育代表人物:阿舍尔理论基础: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教学原则:1、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先进行充分的听力理解后才转入说的训练2、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有利于学习中掌握目的语3、在学习者已经准备好并且有了说目的语的要求时,再开始学习说话4、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处于少焦虑状态下学习语言并且有成就感暗示法: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保加利亚,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代表人物:罗扎诺夫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主要特点:1、布置舒适幽雅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2、调动学习者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和形成的愉快轻松的心情,充分发挥无意识活动的作用3、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威信以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4、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自然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与研究,提出在非自然条件红最大限度地扩大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且强调通过学习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代表人物:特雷尔、克拉申理论基础:语言交际理论、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主要特点:1、以培养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全部用来交际2、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语言学习应从理解开始,加强听和读的活动,推迟口语表达3、强调自然习得,课堂全部用于进行注重内容、注重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4、一般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免影响其表达的积极性,只在笔头作业中纠正错误,强调自我纠正5、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优化学习情绪,降低情感过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确定教学内容交际法:20世纪70年代初期产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别称:交际语言教学、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代表人物: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典型教材:《跟我学》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海姆斯的交际理论、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主要特点:1、明确提出二语教学学习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2、以功能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3、教学过程实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课堂交际活动和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4、以话语为教学基本单位5、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不排斥单项技能训练,以综合性训练为主6、通常按照话题螺旋式安排语言材料7、强调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苛求语言形式,对错误有一定容忍度8、根据学以致用原则,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3、语言有生成性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生理基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语法方面:1、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照人称、性、时、数、态来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