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语言教学法流派一览图
1.如何把最新科学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还比较模糊
2.较多地运用在教本国人学外语上,对于教外国人学外语的实践不多,还需探索
自觉实践法
20世纪60年代
别利亚耶夫
继承直接法:大量言语实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继承语法翻译法:自觉掌握语法规则
心理学:用目的语思维,直觉掌握
1、自觉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
3、在语言的培养上受听说法的影响,脱离社会语境,对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全身反映法
60年代初期
阿舍尔
强调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肢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认为听力理解最重要,要像婴儿一样先听,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使用语言了)
1、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先进行充分的听力训练然后再转入说的训练
5.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
1.提倡“言语-语言-言语”的外语学习途径,为听说法、视听法等流派开了先河,促进了翻译法变革,首开经验派教学先河
2.制定了一整套练习体系,编出了有成效并广泛推行的教材,在世界外语教学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1.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抑制了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发挥2、偏重经验,重视感觉,忽视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3、早期过分排斥母语,一点就透的也不用母语讲反而影响教学
2、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目的语
3、在学习者准备好并有了说目的语的要求时,再让他们开始学习说话,说的训练也从让学习者像同伴发指令开始
4、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少焦虑的状态下学习,并且有成就感
1、主张先理解后表达,通过动作指令学习语言,这是一大特色,特殊贡献
2、重视语法结构和操练,受结构法影响较大
3、教学重大问题做了系统研究,提高了外语教学法的科学性
1.夸大了外语课的政治作用,混淆了外语教学与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的界限。把外语课视为母语课的一种补充和附属2、过分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认知法
20世纪60年代
卡鲁尔
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理论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1、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内化语言知识体系,反对刺激反映论
1、是对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进一步发展,将声音和图像结合,充分调动感觉器官,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2、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同生活结合,提高学习有效性
3、教材建设:《新概念英语》等
1.过分强调语言材料的整体模仿,缺少分析和归纳规则
2.强调口语、忽视书面语的阅读
3.根本的问题:重视形式,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
自觉对比法
3、强调自然习得,课堂重视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更多机会
4、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免影响积极性
5、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降低感情过滤
【阶段】
1、表达前阶段:集中听力理解
2、早期表达阶段:依靠自己的习得能力来进行表达活动
3、扩展表达阶段:进一步发展表达能力
1、完全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基础之上,在非自然环境的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自然习得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视听法(情景法、圣卢克法)
20世纪50年代
古根汉【法】
吉布里纳【南斯拉夫】
语言学:结构主义
心理学:行为主义
【继承了直接法和听说法,又强调了情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以整体结构感知】
1.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
2.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3.整体结构感知
4.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
5.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有控制地使用常用词汇和结构
情景法
20世纪20—30年代
帕默 霍恩比
帕默的语言观:学习语言有两种能力,有意识的和天赋的,两种要同时运用;并且教学方法要取各家之长
1、教学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掌握语言结构是前提 2、从口语开始3、课堂使用目的语4、新的语言点在情境中介绍并操练5、先掌握词汇语法之后再叫阅读和写作
1、继承了直接法的特点,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是对词汇和语法的控制方面以及强调运用情景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
3、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4、利用母语进行对比
5、对错误进行有分析的指导
6、运用电化手段,营造教学情景
1、最大的贡献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大大拓宽了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使第二语言教学法走上了更为科学的道路
2、运用了听说法句型操练和语言对比的手段,又运用了语法翻译法的自觉掌握语法知识的本质特点
2、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感情因素,体现了人本派教学法的特色
3、强调培养交际能力
4、吸收了其他许多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等,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法,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1、过分强调习得的作用,对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估计不足
2、过分依赖未被证实的“自然顺序”假说,对于成人掌握语法规则的规律缺少认识
3、在非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自获得大量的输入很难做到
20世纪40年代前
【与直接法对立,客观上成为语法翻译法的继续】
教育学:前苏联的重视德育、把教育教养放在首位
语言学:语言三要素
心理学:两个信号系统
1.用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
2.实践要有理论指导
3.理解地模仿
4.文字为基础,四会并重
5.典范的文学语言作为学习材料
1.把语言对比引进第二语言教学并置于重要部位,同时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2、形成既有翻译又有对比的现代意义的新型翻译法
70年代后期
特雷尔
语言交际理论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非自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培养理解能力并且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在崇尚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则上与直接法相同。但直接法只强调模仿儿童习得母语,强调大量的操练而获得准确性;而自然法强调可理解的输入和交际
1、强调学习者的口语和交际能力
2、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推迟口语的表达
1、布置舒适优雅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是学生身心都得到放松,使左右脑都能参与学习活动
2、不仅要调动学习者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要通过暗示手段形成愉快轻松的心情,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力
3、通过教师和教学教材的威信以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者大胆运用目的语
4、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侧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他语言技能;后来由侧重实用性知识,到越来越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
听说法
20c40年代,盛于60年代
弗里斯【美】
拉多【美】
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对活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
心理学:行为主义,刺激反应
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继承了直接法的主要原则,把句型作为教学核心,同时又有所发展,强调二语对比
4.母语的使用上也比较灵活,避免了绝对排斥母语的片面性
1.过分注意语言结构形式,认为了解语言结构就能使用语言,与语法翻译法无差别
2.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3.行为主义将人与动物等量齐观,忽视了人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能力
直接法(自然法、口语法)
19世纪下半叶
贝力子【德】
帕默【英】
语言学:语言是习惯;不同语言并不对等,反对翻译法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
教学过程模仿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
1.直接联系原则,排除母语,用直观手段,常用表演
2.以口语为基础原则,先听说后读写
3.以模仿为主原则,直接感知
4.句本位原则,句子是基本教学单位
各语言教学法流派一览图
一、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
流派
项目
产生时间
代表人物
理论基础
教学原则
优点
缺点
语法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19世纪
奥伦多夫【德】
语言学:历史比较(所有语言都始于一种原始语)
心理学:德国官能心理学(训练官能)
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注重培养阅读、写作、智力,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3.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文学名着
1.奠定了科学的外语教学法基础
2.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能较好地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体现了理性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
过分强调语法学习,依赖母语,过分注重书面翻译,忽略口语教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4、口语领先原则
5、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
6、综合性原则
7、考虑母语的原则
基本属于直接法一派,但也吸收了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成为更具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二、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团体语言学习法
20世纪60年代
柯伦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心理疗法(学生向教师咨询,取得教师帮助)
学习的六个基本要素
默教法
20世纪60年代初
加特诺
心理学:布鲁纳“发现学习”
(学习第二语言要靠“人为的方法”,用沉默来激发意识)
基本采用结构法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教服从于学
2、教师的沉默是最大的特点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4、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
5、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6、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听说后读写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6.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7.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第一次建立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科学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