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价格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价格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价格的因素》说课稿顺德一中实验学校董欣一、说教材(一)本框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材与单元分析: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的逻辑线索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产”,而本单元正是以学生最熟悉的消费为切入点,不仅解决了“生产什么”这个问题,而且为学生学习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落实了教材的“三贴近”原则。

2、框题分析:学生在上课中已经学习了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货币,对消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本框题则从另一个条件------价格入手,与上一课遥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又为下一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处理与资源分析1、教材处理:由于本框题知识点非常庞杂,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本节课内容,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会将教材原有标题改为设问式:“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各种具体因素是如何影响价格的?”→“价格会无限波动吗?谁是最终决定因素?”→“如何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劳动生产率的改变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吗?”→“综上所述,你认为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2、资源分析: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教材“三贴近”原则,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打算让学生课前通过社会调查,自己搜集一些相关材料,辅助本课的教与学。

(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新课标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具体因素及影响途径、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1)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认识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以及尊重他人劳动和平等待人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难点根据高中新课标要求和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依据】:这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只有理解了供求与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价格变化的现象;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

2、教学难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依据】:此理论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基础,理解起来有难度。

二、说学情(一)学生虽然对生活中的价格变化有很多感受,但认识得比较片面和肤浅,不够系统和深刻(知识层面)。

(二)高一学生生知识量积累得越来越多,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但在理论加工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还比较欠缺(能力层面)。

(三)高一学生越来越有主见,不愿被动接受他人意见,但自身又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观点,故要对其循循善诱,以求心悦诚服(心理层面)。

三、说教法与学法根据基本教学理念和学情特点,我的教法与学法突出表现为:1、活动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2、合作探究(让学生探索式学习,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3、自我教育(让学生反思式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法:要我学我要学★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课前自由组合为四组,分别思考教材P11中的镜头一至四,并根据课下社会调查情况,分别列举一个类似的生活实例):1、以“上课书我们讲了消费的基本条件------货币,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另一 个基本条件------价格”这句话开篇(承上启下)。

2、让四个小组分别回答教材P11中的四个镜头,并分别另举实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展示影响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并点出价格是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另一个是货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因此让学生课前分组调查,不仅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推进新课:1.突破重点1(供求影响价格)<4分钟>:(1)设问:“四个镜头都是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价格的?”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各种具体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结论,并点出各具体因素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供求是直接因素。

(2)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2的买卖方市场,并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各种具体因素只有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才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由于买卖方市场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填表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突破重点2(价值决定价格)<4分钟>:(1)先向学生展示我的手机,然后问“是否有同学愿意用自家的汽车交换老师的手机?”(2)得到否定回答后,继续追问“既然供求会影响价格,那我的手机会因缺货涨到跟汽车一个价吗?为什么?”(3)让学生回顾价格的概念并自己总结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自己得出“价格不会无限波动,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结论,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回顾价格的概念并自己得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决定因素),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3、攻克难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分钟>:(1)设问:“既然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那价值又由谁决定的呢?”(2)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以简化问题“假设生产彩电用300小时,而生产自行车用100小时,谁的价值量大呢?”,得出“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天然尺度”的结论。

(3)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四家彩电厂,生产情况如下面表格所示,请问:“假设你们生产出来的彩电是相同的,由于彩电是按其价值去销售的,那么彩电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应由哪一组的劳动时间决定呢?”(4)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五花八门,老师可以进行逻辑反证:如果价值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就会出现同一彩电有四个不同的价值量,从而导致奖勤罚懒局面的出现,这是与现实不符的,从而得出“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

根据新课表要求,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不作过深的发掘,直接识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这个结论抽象难懂,所以采取学生自由争论,老师引导逻辑反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提高了学生逻辑推理辩证分析的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校生源特点,不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本身作过深发掘,只要求识记。

4、攻克难点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11分钟>:(2)根据上表得出:企业若想多赚钱就应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那企业怎么才能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呢?最后得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论。

(3)由于“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本身比较简单,所以重点将放在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上面。

A、设问:“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是正比还是反比?”,得出结论“二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

B、既然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请大家认真完成下列表格,从而达到理解“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的目的。

C、根据上面表格的内容,大家认真完成下列表格:【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设计意图:由于本难点内容非常抽象难懂,所以我采取表格加数据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推导,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解决问题。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数据图表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突破重点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2)请大家分析下面图形,计算出自行车的平均价格,并思考:“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的价格与价值都相等吗?”自行车价格=(A+B+C+D)/4 =(300+400+300+200)/4=300元【注意】:等价交换是指商品价格总的来说和它的价值相符,但不是发生在每一次交换中,而是作为趋势存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用图形解释等价交换,可以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回答本节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老师进行补充,最后抛出问题:“我们既然知道了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那价格变动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没有影响呢?有哪些影响?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预习下一框的内容《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反馈练习与课后作业<4分钟>1、反馈练习:我准备让学生做反馈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练习1:生产同样一只茶杯,甲耗费3小时劳动时间,乙耗费2小时劳动时间,丙耗费4小时劳动时间。

三只茶杯在同一市场上出售( D )A.甲生产的茶杯的价值量最大B.乙生产的茶杯的价值量最大C.丙生产的茶杯的价值量最大D.三者生产的茶杯的价值量一样大练习2: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8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C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练习3:今年春节前后,W市猪肉价格是每千克35元,西红柿价格虽比平时上涨,但每千克只有5元。

猪肉比西红柿贵,主要是因为( C )A.买西红柿的人更多B.猪肉营养价值高于西红柿C.猪肉价值量大D.猪肉比西红柿的需求量大2、课后作业:《名师金典》P10-13所有习题(认真阅读考点分析)设计意图:及时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反馈教学的效果;作业可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