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第二章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第三章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7.弗雷泽:《金枝》巫术原理:相似律、接触律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过剩精力”谷鲁斯:“内模仿”8.《乐记》: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相关黑格尔:文艺发展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马克思: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马克斯.韦伯: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四章(比较重要)1.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无功利与功利:1.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2.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隐伏着某种功利性,表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二)形象与理性1.从方式看,文学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2.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审美形象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3.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4.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三)情感与认识1.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2.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题态度3.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地理智认识3.什么事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2.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3.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4.话语蕴藉特点体现在含蓄和含混的文本修辞形态中5.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无限意味;含混,指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6.文学定义:文学史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4.【论述题】(将第2、3问结合起来:阐释什么是话语蕴藉中的意识形态)5.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陆机:诗缘情福柯: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第五章(无大题)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歌德: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3.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第六章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科学活动通过理性思维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2.文学活动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3.相同: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从历史渊源看,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区别:文学创造建立在对显示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没,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2.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1.文学创造,具有话语蕴藉的“话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2.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3.日常言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4.文学话语的特点:1)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2)使用“陌生化的语言”3)虚构性3.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点)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2.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3.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4.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4.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特点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2.主体,对客体具有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3.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4.是具体的社会人5.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1.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是作家独特眼光,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是外在事物的机缘,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试述灵感与直觉的比较1.直觉与灵感纠缠在一起,但直觉并不是灵感2.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3.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4.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想象:再现想象、比拟想象、创造性想象5.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6.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7.变形的方法: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8.郑燮用眼中、胸中和手中之“竹”来比喻把形象从“心”转化到“纸”上的操作过程发生构思物化(相对应)第八章1.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3.艺术真实的概念: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2.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1.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对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2.从“个别”到“一般”:以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为途径;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效果,产生由有限见无限,言尽而意无穷之境界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赖于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观照和描述的“特殊”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即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的过程3.P159 材料分析题4.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特征1.现实型文学:再现性、逼真性2.理想型文学:表现性、虚幻性3.象征型文学:暗示性、朦胧性2.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认为素朴的诗“模仿显示”,感伤的诗“表现理想”;提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概念3.现实型文学,《诗经》为其源头理想型文学,《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象征型文学,《庄子》、《西昆酬唱集》4.诗的文体特征: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5.小说:深入细致的任务刻画、完整复杂的情结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6.剧本: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第十章(重要)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1.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3.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人物性格丰富多彩;典型性格来自它显示的灵魂的深度1.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辩证关系,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互相依存,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的现实基础,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2.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2.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3.韵味无穷:“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别名3.王弼:“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4.17c以前,西方的典型观是类型说;18c以后,重视个性;19c纪80s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5.《庄子.齐物论》:自由之境《文心雕龙.隐秀》,刘勰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诗僧皎然:《诗式》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观点6.意境论成为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7.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8.意境的分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9.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10.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性境界的“表意之象”11.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第十一章1.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2.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第十二章(无大题)1.抒情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分为:颂诗、哀诗、情诗、讽刺诗、田园诗、山水诗等在中国,诗、赋、词、曲是抒情诗的主要文体2.抒情性作品分为三个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3.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关主题